轨道交通16号线延伸开通到龙阳路站不到一个月,早晚高峰的超大客流已经导致多个站点关不上车门,不少乘客吐槽说“像被塞进了沙丁鱼罐头”。有市民质疑,开通即因拥堵而限流,16号线规划设计时有没有考虑沿线人流增加情况?今年“两会”,致公党上海市委提交集体提案呼吁:要研究掌握人口增长规律,做好城市软硬件基础设施规划。
现场调查:地铁挤得腹肌都练出来了
记者日前实地走访了16号线。早上七点一刻,从航头东站驶来的地铁列车已经塞得满满当当,而鹤沙航城站站台上,每个上车口至少等候着30位乘客。车门一打开,乘客一拥而上,把车门堵得严严实实,每节车厢至少要尝试两三次才能关上车门发车。
周浦东站之后,状况愈发严重,抵达列车的每节车厢仅能挤上一到两名乘客。车厢里,喊叫声此起彼伏:门口乘客让里面再挤挤;里面的乘客则抱怨“进不去了”,争吵声不绝于耳。乘客王先生告诉记者,每天早晚高峰都是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挤了,上下车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儿,一个礼拜下来腹肌也练出来了。”
到了16号线延伸终点站龙阳路站,进站列车全部满满当当,多数乘客在此换乘2号线、7号线和磁悬浮列车。乘客从拥挤的车厢鱼贯而出,站台上两个出口顿时挤满了人,自动扶梯上密密麻麻,通向2号线的换乘通道里人挤人,通行速度相当缓慢。
造成地铁拥挤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规划、设计、运力均衡等,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据了解,按照此前规划设计,16号线主要承担原南汇地区的客流,是郊区公共交通转换乘的补充,因此每趟列车仅设计了三节车厢编组,车厢内采用座位多、站位少的类似火车的竖排座位。目前,即便已经采取了“改座”等措施,一趟三节编组的16号线列车顶多承载大约1100人——也就是说,16号线一趟车的载客量还不到1号线或2号线的一半。
会场声音:规划城市软硬件应研究掌握人口规律
上海部分地铁线路刚运营就出现运力不足,说明这些线路规划时,有关部门对人口流动和增长规律的研究存在不足。
研究表明,在经济制度、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文化条件等大体相近的情况下,人口规模及素质决定了一国经济的总量,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决定着经济大国能不能成为经济强国。这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意义是同样的。
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照顾好有序进入这座城市的人们,让他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上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政府要真正认识到,人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深入研究上海总体人口增长规律——不仅要关注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还要研究流动人口的变动规律,做好房屋、交通、就业、环境等软硬件设施的基本保障;同时研究各区域人口增长的规律,提前做好地铁、公交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布局,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
申通回应:三五年后,上海地铁运营面貌会有较大改变
申通地铁集团表示,16号线配车有限,发车间隔目前难以调整;调整为六节车厢配置的方案也已经提前启动,目前正在调试,但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增开班次、加挂车厢等工作涉及信号系统、安全测试、演练等一系列问题,“究竟需要几个月还是一年,现在还不好说。”申通表示,目前正想方设法对其中一些设施做一些改造。
在16号线运力短时间内无法增加的情况下,限流可能是唯一的办法,“上海地铁运营的前提一定是要确保安全——宁可被骂,也要安全。”对于乘客来说,错峰出行是避免拥挤的一个办法——限流基本在早上7时15分至8时30分之间,避开这一时段,出行相对顺畅。
不过,18号线等一些新线的规划、建设、运营将更为科学。预计到2017年或2020年后,随着新线开通、路网布局成熟,上海地铁运营面貌将会有较大改变。
文汇报记者 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