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近日,从教育部部属高校到上海本地的市属高校,都在晒毕业生就业质量“成绩单”。
“国内最大牌的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就业率居然不在前十”;“上海财大毕业生平均月薪6185元,比很多985大学都牛啊”……有了就业率这张“成绩单”,比较开始了,围绕高校办学质量的议论多了。
不少高教界人士表示,高校主动公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信息,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是办学的一大进步;但也有专家提醒,若广大中学生把报告数据作为报考学校的参照,就要多一份理性和谨慎:“最怕有人跟着收入选专业,这就有违发布报告的初衷了。”
同为名校,毕业生收入差异大
有门户网站近日对75所部属高校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进行了排名统计,前3位高校分别是中国药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份榜单上,清华大学排在14位,北京大学排在42位。而上海众多高校中,东华大学力压复旦、上海交大、同济,排在榜单的第16位。
除了这份让人有些大跌眼镜的榜单,早前一些学校主动公布的就业“成绩单”,也被拿来做比较。
比如,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毕业生签约平均税前月薪6185元,其中本科生平均月薪为5845元,硕士为6534元,博士为7718元;金融、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业为三大主要就业行业,毕业生中金融行业以47.5%居首。
同期公布就业“成绩单”的高校中,上海交大本科生签约年薪均值为8.57万元,硕士为10.85万元,博士为10.39万元;上海大学2014届本科生平均月薪为4268元;华东师大2014届本科生每月实际薪水集中在3000至3999元,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实际薪水均集中在5000元以上,高职生的实际薪水集中在2000元至2999元。
不难发现,除了“名校效应”继续发力外,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较大。
在江苏省,高校就业“成绩单”同样印证了这一点。资料显示,南京大学2014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6475元,其中本科生的平均月薪为5876元。而2013届江苏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3324元。也就是说,南大2014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月薪远超2013年江苏高校毕业生平均水平。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还显示,与理科毕业生相比,人文学科毕业生的起薪显著较低;在诸专业中,工学和医学专业学生收入最高,其中,工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的平均月薪均最高,分别是6919元和8708元,而博士学历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平均月薪最高,为7800元。
勿把就业“成绩单”数据看得太绝对
继去年教育部首次组织75所部属高校编制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后,今年是第二次集中发布报告。据了解,通过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是教育部要求各大部属高校主动披露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的初衷。
在沪上,今年除了部属高校按规定公布相关信息外,上海海事、上海理工、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市属高校都主动发布了就业质量报告。
“过去高校没有披露就业率等相关信息,被认为是办学不透明的表现,受到诸多批评。而今高校不仅公布了各专业的就业去向,有的还披露了毕业生薪酬——这一方面让社会公众感到解渴,但某种程度上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沪上一所名校理工科教授说,自从今年沪上高校纷纷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后,身边就有同事在议论,金融行业起薪普遍高,似乎比工程机械类的起薪要高出一倍。“早些年我们就在议论,每年高考的高分生都报了经管和金融专业,从长远来看对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很不利;现在毕业生收入再一披露,恐怕雪上加霜。”
在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晔教授看来,把毕业生的起薪以及毕业后一定时间内的收入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指标,这在很多国外的高校都是通行的做法,毕业生收入水平甚至还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的排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我国的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异较大,加之很多工作岗位看上去到手的收入一般,但是个人的社会成就感很大,这些实际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在内。
根据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从2016年开始将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了解一些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这对考生了解高校是有用的参考,但切勿把有些数字看得太过绝对。”还有专家提醒,目前各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统计方法不完全一致,所以就业率“成绩单”仅具有参考意义,对于要报考大学的中学生来说,围观一下可以,但切勿“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