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2014年适老化改造受助者、长风新村街道独居老人王小弟家卫生间改造前后对比图。
■文汇报记者 钱蓓
适老改造对“立项-施工-验收”政府运作模式是种挑战;
1000户老人有1000种需求,每户预算却只有2万元;
“哪些地方急需改造?”老人勾选——座便器、淋浴房、客厅、厨房、卧室、电线、地板;
受助者必须承诺“非牟利”,保证一定时限内不任意出售出租经过改造的房屋;
受助对象属不同街镇,要同时和不同施工队项目经理、包工头、居委会老龄干部对接。
普陀区75岁的沈阿姨是居室适老化改造的受助对象,政府出资对她家房龄20多年的屋子进行改造,为改造而制作的书面材料竟厚达90页。
适老化改造,是上海三年来持续推进的公共服务。由于每户家庭的改造需求各不相同,这一项目需要把更多心血花在软件服务上,政府部门所习惯的“立项-施工-验收”模式遭遇到挑战。更善于“服务”的社会组织因此成为这一政府实事的“操刀者”。
从实事项目中标者,到项目的“自我复制者”,社会组织上海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亲历了适老改造这三年。
1000户人家,1000种改造
沈阿姨住在40平方米的老公房,吊顶壁纸脱落、客厅墙壁开裂;卫生间拥挤凌乱,洗澡用的浴盆污迹斑斑。由于月收入不足1100元,手脚患有残疾,沈阿姨被纳入了201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为1000个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适老改造服务”。
公共财政买单改善住房,做不到“一步到位”,只能从“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做起。2012年和2013年,上海每年把1000个名额分配到区县,各区县通过招投标把项目委托给社会组织。
1000户家庭是1000个案例,注定无法在“工程流水线”上机械推进。普陀区的中标社会组织、上海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留下了三年来的改造方案,每份足有90页,包括申请表、个人信息、房屋信息、受助家庭评估表、各方承诺书、施工内容表、预算书、检验报告等。
指导中心主任顾霖介绍,普陀区2012年的受助对象分属七个街镇,他要同时和七个施工队项目经理、七个工头、七个居委会老龄干部对接。
每户2万元,怎么平衡个性化与标准化
每户家庭改造哪里、怎么改造,要看各家实际情况。受助对象申请表会对房屋情况和受助者意愿作调研。“家里哪些地方急需改造?”座便器、淋浴房、客厅、厨房间、卧室、电线、地板——沈阿姨全勾了。“如有机会改善居住条件,哪三项需要优先考虑?”沈阿姨填写:厨房、卧室、卫生间。
顾霖说,适老化改造平均每户成本2万元,只能在预算内对影响居住安全、卫生和舒适度的部分做必要改造,社会组织不得不“合理拒绝”多余的要求,“社会组织更容易说服居民:公家的预算不是无限的。”
2012年,顾霖做得很累:量身定制了120套改造方案和预算方案。“同样是改造门窗,每户家庭的材质和结构不同,改造成本也不一样。”
2013年,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尝试项目菜单化:在预算范围内,受助者在菜单内勾选项目,除非实有必要,不再临时加减。项目推进顺畅不少。
如何使受助人群“自我增能”
国际公益组织仁人家园设计上海适老改造项目时,曾试图保留公益基因:鼓励受助者参与改造,而且受助老人搬家或去世,改造后的房子只能租售给有同样需求的老人。仁人家园的本土合作方上海老年基金会认为这些要求“水土不服”。
2012年,适老化改造被纳入市政府实事,从公益项目变成了公共服务。非牟利条款经过柔性改良,被写入“受助者承诺书”:改造工程交付后三年内,住房如被出售、出租或者提供给不符合改造工程资格要求的第三方,受助者需要按一年、一年至两年、两年至三年递减的标准偿还改造费用。
最初让政府和居委会都感到“难以启齿”的非牟利条款,并没让社会组织觉得为难。签约之前,他们会向受助者解释,“公家的钱不是无条件白给的”——大白话里包含两种态度:政府方面,为特定人群助困的公共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社会组织方面,直接“授人以鱼”从来不是他们的风格,他们希望受助者不是纯粹的“受者”,而是能借助社会服务实现“自我增能”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