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世贸组织教席、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和法学的广泛使用,使WTO相关复合人才的培养难上加难。
350名技术型专家均可提供技术支持
坐落在日内瓦莱蒙湖旁边的WTO秘书处拥有大约700名左右职员,其中大约350名左右属于技术型专家,其余另一半则为辅助性行政职员。
笔者的世贸教席协调人、前任世贸组织总干事办公厅主任冈萨雷斯女士曾明确对笔者说,原则上,如果因教学和研究所需,世贸组织的350名技术型专家都可以为中国世贸教席主持人提供学术支持。冈萨雷斯女士自己严格履行了这一承诺,作为世贸组织的“二号人物”,在百忙中每年坚持至少两次到我所在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进行现场指导,其中最紧张的一次是韩国G20会议期间她晚上很晚赶来,第二天上午做了一个小时的讲座后就匆匆赶往机场飞汉城了。在她协调下,每年均有多名秘书处高级专家前来学校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几乎涵盖了世贸组织秘书处所有的司级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期教席期内,前任世贸组织拉米总干事以及其他4名副总干事全部访问了我校。这在第一期全球14个世贸教席中也是仅此一例。
第一任法律办公室主任并非职业律师
350名专家看上去是个庞大数字,但是邀请前必须小心翼翼地解决一个在WTO内部看来至关重要的问题:在WTO内部工作,每个技术型专家首先要解决自己的身份问题——经济学家还是法学家。
WTO是成员驱动型组织,从实际运行看,秘书处应该处于成员“不拨不动”的工作状态。
最典型的状态是在其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时期,那时它只是个临时机构,缺乏经费和组织上的支持,人员配置少得可怜。当然,这也正合了美国的心意——这使得美国可以以临时程序和非正式程序处理具体问题。直到肯尼迪回合,GATT总共才有两个部门:贸易信息部和贸易政策部。两个部门的角色更多的表现为谈判提供信息,成员也从未像如今阿泽维多总干事那样得由总干事游说各个成员推动《巴厘协定》尽早落实。
历史上看,WTO是由外交家谋职的组织。由于早期只是各谈判成员接受美国早已准备好的那套贸易协定,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作用基本提不到议事日程。
外交家考虑问题显然不如法学家那么严谨,也不如经济学家那样“斤斤计较”,能否就某一议题达成共识完全取决于国内政治力量的妥协和谈判桌上的临场发挥。至于最后谈判文本对本国福利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法律上得以保证文本的执行,外交家们保留了足够的模糊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模糊性反而给谈判结果的尽快达成提供了可能性。
人们在总结多哈回合的停滞不前时,往往会首先回顾没有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存在时的“过去的好日子”,颇有法学家毁了多哈回合之戏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越来越多的法学家加入,使得人们过于关注谈判文本的准确性,甚至为此纠缠不休,不断创造“新词”使得谈判继续下去。乃至于有人戏称,如果一个谈判人员离开日内瓦三个月,回来后可能根本听不懂WTO在谈什么。
因此,1980年,成员为了解决由外交家们“大大咧咧”所带来的贸易争端而倡议设立法律办公室时,遭到了颇具滑稽色彩的反对:经济学家们(此时外交家们已经逐步让位于经济学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贸易政策经济学家)反对甚至拒绝律师介入多边贸易体制。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律师提供“收费”咨询所持有的惯常反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确实无法预料WTO会建设好当今国际机制中最成功的争端解决机制。
作为一种折中,法律办公室第一任主任则由非职业律师担任。2012年6月28日,笔者在日内瓦出席WTO法律事务司成立30周年纪念会,世贸组织之父约翰·杰克逊教授在致辞时还专门旧事重提,引起台下与会全球各路法学大家的一片笑声:在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组织,连设个法律事务司都受到阻挠,30年后看来那可真是贻笑大方的事情。
国际法和经济学之争远未结束
往事如白驹之过隙。如今,WTO不仅有了法律事务司,专为争端案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还设立了上诉机构及上诉机构秘书处,隐身在WTO庞大办公楼的三楼一个门禁森严、与世隔绝的角落,除了偶尔有大法官及其秘书出入外,秘书处一般人员乃至如前任副总干事辛格级别的高官,一般不敢或者因避嫌而不去叨扰,神秘而富有权威感。
在经济学家的组织方面,则专设经济研究与统计司和首席经济学家。贸易政策审议司作为WTO透明度要求的监督机构,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反弹的“棘轮”效应。
同时,无论是在北京、华盛顿、布鲁塞尔以及其他成员的首都及其日内瓦WTO代表团还是在秘书处内部,人们常常得见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同时出现在谈判团队中,有些使团如巴西还专门设立了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也在今年下半年刚刚设立了研究参赞。当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之间的争论仍未息止。
以上争论已经反映到全球WTO教学与研究活动之中。总体而言,WTO已经变成独立的一门学科(鲜有其他组织能够演变为一门学科),且同时跨越经济学和法学两门学科,加上经济学的数量化、计量化趋势愈演愈烈,要让法学院学生看懂复杂的经济模型实在是不可能之任务。
为此,国际学术界找了一种折中方法,即以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经济法专业为圭臬,附加更多经济政策的教学内容,创造了一个新专业:国际法和经济学。目前,瑞士伯尔尼大学世界贸易学院、巴塞罗那大学WTO与区域一体化中心都设有类似的硕士学位。而在意大利著名的财经大学Boccon i大学则设有国际法和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从经济学硕士和法学硕士中分别录取博士生。
从总体上看,以上学位项目的设立基本能够满足WTO谈判对有关人员的法学和经济学背景要求。但是,也不得不无奈地指出,经济学的数量化和分工如此之突飞猛进,WTO谈判中所需要的经济学人才还是只能依靠专门的经济学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之难,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