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云
脑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之一,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种,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
中风的病因多样复杂,任何原因引起脑血管闭阻或破裂,均可引起中风发生。最常见的有几点:
1.高血压 这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长期的高血压病控制不理想,引起脑血管痉挛闭塞,也是脑梗死发生的常见原因。
2.糖尿病 长期的糖尿病引起颅内小血管变性闭塞,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3.心脏病 如房颤、心内膜炎等,有可能产生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4.不良生活方式 如嗜烟酒以及熬夜等不良习惯,引起血管痉挛收缩,甚至闭塞。
5.脑动脉粥样硬化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6.脑血管先天发育异常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临床常见的脑中风患者,往往有以上多种病因存在,共同导致脑中风的发生。
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的存活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思维迟钝、记忆减退、烦躁抑郁等,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那么作为家属,应该怎么照顾中风后遗症患者,以达到减轻中风后遗症,预防中风再发的目的呢?
对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包括:
1.可选用中药康复治疗 对半身不遂者,在软瘫期多使用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在硬瘫期多用有养血平肝熄风活络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勾藤饮加减。对语言障碍者,常用有祛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加减。肾虚者合用左归饮加减。对老年痴呆者,常用益脾肾补脑髓化瘀豁痰开窍的河车大造丸合安脑丸。中医药治疗因人而异,由临床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论治是最佳选择。
2.针灸康复法 多采用针刺某些特效穴确能提高疗效,如下肢瘫软针隐白、肩关节不能活动者针对侧“中平负”,腿不能提起者刺“提腿负”,颈部无力者针“筋缩”等。在针刺手法上,要求每针都能出现酸痛胀或定向走窜的感觉,对有些穴位,如软瘫针隐血时应让患肢出现抽动抬腿动作则疗效会明显迅速。甚至使原来都认为不可能站起来的瘫痪患者上下楼梯,出入家门。
3.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为此,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肘关节应微屈,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了防止足下垂,应使踝关节稍背屈;为防止下肢外旋,要在外侧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撑物。加强瘫痪肢体的活动,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等,可防肢体挛缩、畸形。
4.科学的肢体功能训练 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等。现代康复医学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应当在康复技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
5.吞咽障碍训练 练习咀嚼动作和吞咽动作,在未完全康复阶段,可选用胃管鼻饲,避免吸入性肺炎。进行言语治疗,临床分为口形训练和唇舌功能训练 (如发音),实际生活中鼓励多读书看报,促进语言中枢的康复。
其次,要注意预防并发症,避免褥疮、坠积性肺炎。因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压迫性溃疡———褥疮。故应注意变换体位,通常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并保持好个人卫生,饮食应保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必须满足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总热能的需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在翻身时应适当叩击背部,鼓励咳痰,以防坠积性肺炎。
在心理障碍康复方面也有讲究。心理护理是根据中风患者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进行的有效护理。必要时配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要预防中风再发,首先应按照医嘱,长期坚持服用药物。最常用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血脂稳定血管斑块药物。其次,定期复查血生化、头颅影像学及血管检查,判断病情,指导药物调整治疗。再次,日常生活调摄,如戒烟戒酒,避风寒,调情志,避免劳累等,使人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内外环境中,能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再发风险。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