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新航程。对于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的宜兴,在新时代如何在谋求新发展上有新气象新作为,基于我的以往认知、实地考察、交流学习,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大湾区板块构架谋划思路,提出以下几方面思考建议——
站高望远优化城市功能定位
地处无锡市域西南一隅的宜兴区位独特,城市功能定位可说优势与劣势并存:优势非常明显,即宜兴无疑是在江浙沪皖长三角区域的重要城市;所谓劣势是虽然是无锡的一座城市,离上海、苏州很近,空间距离不遥远,但来宜兴在交通上有点难度,好象被边缘化。面对新时代下一轮新发展,宜兴面临如何抓住机遇谋求新气象新作为,就有一个城市发展精准定位问题。我的观察建议是,宜兴应当站高望远,从长三角沿海大湾区板块构架发展中思考并明确自身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
宜兴所处区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交汇于此。去年以来,江浙沪政府各自谋划未来提出发展战略:上海提出建设2040“卓越的全球城市”以及“1+6”都市圈概念;浙江提出建设环杭州湾大湾区,成为未来的“增长极”与“发动机”;江苏提出“1+3”重点功能区发展思路,对全省发展布局进行重构与调整。这表明,江浙沪都在更高起点上思考谋划长三角区域发展。呼应北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南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最具雄厚实力的长三角一体化,必定会进行顶层设计,谋划沿海大湾区新一轮更高水平发展。这对宜兴来说无疑会迎来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应当在更大区域格局中明确自身定位功能。
个人观察认为,宜兴考虑发展定位与城市功能,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关键是要“向东看”,不能把“上海”概念撇掉,应着力对接沪宁线,连通能级更高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宜兴不仅应当建设成为宁杭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更应当打造成沪宁杭金三角生态圈“绿肺”核心城市,打造成上海“后花园”目的地城市。
求精求专促进产业创新转型
在近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宜兴人勇立市场经济潮头,产业发展起步比较领先,现在的问题是越早发展的产业现在就越面临着更新换代转型升级,以前业绩变成今天包袱。宜兴产业如何创新转型发展?高新科技带来产业颠覆性快速发展,宜兴应当依据自身实际,求精求专做优做强做大产业。
一是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比如像电力电缆、环保水处理设备这些传统产业还是宜兴主导产业,不是简单关停并转,做一个企业与产业不容易,应当一个企业一个企业进行细化分析,不能一刀切,关键是如何与新产业对接融合焕发新商机。
二是促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速度。宜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光电子,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学界认为,中国除北上广深外有两个最有希望的城市,一个是杭州,一个是苏州。观察研究表明,杭州因为有阿里巴巴,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形成了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完整生态圈、产业链;苏州实际上是一个传统制造业城市,整个制造业体系完整,现在嫁接高新科技,很有可能转型成为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产业转型下的硬件生产城市。宜兴邻近苏杭,生态环境优良,具备互联网高科技创新创业要素,对宜兴来说应当主动对接苏杭“黑科技”,大力导入新兴产业。
三是促特色产业整合做大做强。宜兴“陶都”美誉闻名中外,个人认为,宜兴紫砂陶瓷就像江西景德镇瓷器、贵州茅台、新疆和田玉、福建寿山石等,具有唯一性,是别的地方不可复制的。宜兴紫砂陶瓷行业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说明宜兴人比较厚道。应当用资本做纽带,对特色产业进行有效整合,打造紫砂、陶都龙头企业,打造上市公司,使历史悠久、具有品牌效应的地方特色产业发挥财富效应。
四是促新增产业善抓机遇布局。宜兴正在建设的通航产业园项目对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质效都将发挥积极促进作用。通用航空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是典型的朝阳产业,随着国家低空开放进程,发展空间不可限量。宜兴在项目推进中应注重以高端产业布局、高端人才引进、合理配套服务等为方向,争取早日形成航空产业园集聚效应。
城乡融合提供乡村振兴示范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城乡融合、美丽农村、特色小镇建设等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经过近40年快速乃至于有些躁动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模式、生活模式肯定会发生较大改变,慢生活、安静态、简单化也许会成为新常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宜兴带来极大机遇,因为宜兴在自然禀赋、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方面做得非常好,其走过的路以及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推。我认为,宜兴可以打造成中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一个示范区,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起示范效应。
当然,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方面,宜兴应当进一步探索实践。一是注重发掘本土资源,即大力发掘本地特定独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加大整合力度,精准开发深价值,着力形成新亮点;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用都市休闲型农业、民间非遗产品传承拓展、农家乐民宿开发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村一产与三产的产业对接,使乡村成为财富创造之地,探索农民就地城市化之路;三是强化打造个性特色,即对特定乡镇所拥有的自然风貌、历史传承与人文沉淀等,进行梳理、研究、包装与强化,赋予特定的文化含量,力戒“山寨”版克隆复制造假,同时在乡镇文化建设上注重将都市文明导入乡镇,促进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融合,防止搞成“两张皮”,避免都市化、贵族化、商业化,用浓浓“乡愁”迎四方宾客。
但求所用吸引集聚亟需人才
近年来,上海进行“五违四必”城市整治,引发舆论关注,认为是对中低端劳动者的驱逐。事实上,在北上广深以及苏州、无锡这样的城市,快速推进扩大的城市化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规模人口流动与导入导致农民工城市化进程非常艰难,也在城市资源配置与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带来困惑。这要深层次思考问题:如何吸引聚集人才?上海进行制度创新,打造“人才高峰”,聚全球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这值得借鉴。
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红利”回归常态,在区域发展中对如何导入人口、集聚人才成为地方政府焦虑的话题,宜兴也不例外。宜兴如何吸引集聚人才?一是要转变观念,应当不求拥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二是要开拓视野,做好亟需人才分析规划,海内外广纳精英人才;三是要政策配套,使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美好愿景培育推广城市品牌
宜兴资源富集、底蕴深厚、优势彰显,城市知晓度、认知度、美誉度都比较好。面临问题是:谋划新时代新发展,如何在宜兴城市品牌培育上更为聚焦、精准表达、广为传播,扩大影响力与吸引力?这方面应下一些功夫。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陶都”具有唯一性,其它传播出去的城市符号相对比较宽泛缺乏个性,也好像少了一点精神层面内涵,难以令人亢奋向往。现在城市品牌培育提升,应当加上创新力,就像点睛一样,注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用创新力量点亮城市精髓,使宜兴这张“中国陶都”城市名片更为光鲜明亮。这方面,建议集聚专家智慧进行专题研究。
(作者何建华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此为作者今年10月29日在由新华日报社与宜兴市委、市政府联合组织的“高端智库看宜兴”圆桌会议上的发言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