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实践性举措中,社会人力资源的供给及其结构性调整与优化刻不容缓。创新驱动中的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仍是弱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创新已成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力。当下,中国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水平,既是反映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指标,也是检验全社会创新驱动战略执行效果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重要尺度。然而,尽管创新社会建设已初见成效,但考虑到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迫切需要和各种传统与新生的阻力和障碍,观照变化与竞争的形势,同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的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创新规模、效果、动力和资源供给特别是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方面,仍是明显的弱项。
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实践性举措中,社会人力资源的供给及其结构性调整与优化刻不容缓。创新驱动中的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形势下,以企业为重要平台的各类用人主体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层次化乃至国际化。唯此才能满足需求、维系后劲、不断进取。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更是重中之重。现有的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基于过去30多年传统制造业和基本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与认定的标准体系已不能全面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科研院所、服务产业、社会组织、文体单位等不同用人主体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引导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客观上也会加重结构性就业压力。有鉴于此,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舆论导向应该立足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使人才认定的标准更贴切地为国家战略服务,并对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当然,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做,但力度与速度仍不理想。目前,极为值得重视和提高认识的有以下几方面:
进一步打破体制身份地域等外在制约
进一步强化人才的市场化理念。进一步强调贴近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与动态化革新、设定不同层次的人才认定标准,充分注入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乃至兼顾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坚持原则性,妥用灵活性,优化人才认定标准与程序系统,旨在有效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
在尊重人才流动的客观规律前提下,进一步打破体制、身份、地域等外在条件的制约。应突出绩效和历练,突出德、才考核的规范化,促进人才认定标准的公正性,维系人才竞争的公平性,进一步提高人才供求信息的公开性。
给予用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扩大人力资源供给源和供给渠道。充分尊重用人主体依据自身需要与发展目标确定人才认定的标准及其优化程序。在待遇、职称、晋升、奖惩、吐纳等管理职能范围内科学规范地行使法定权限。
发挥社会团体与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紧密供需互通联动。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同人才培养和教育机构要有畅通的信息沟通与行动协同渠道和机制,及时指导大专院校在科学发展、专业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优化供给,在补好紧缺人才供给短板的同时注意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失衡。
积极探索新领域、新产业和新就业机制与形态。在政策调控上,要在尊重人的意愿和权利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方式。做好舆论导向和人才机制导向,改进政府与社会服务,促进人力资源供需的动态平衡。
使人才认定的标准具有国际可比性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类教育机构,也有必要本着创新发展理念着力调整人才开发的结构以服务于国家战略、市场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的资源和学生培养结构过于偏重于学术理论人才而相对忽视“大国工匠”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的体制改革应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加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做好师资、教材和课程结构优化,积极开发适应新产业和新课程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人才认定和培养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应该同时推进,使人才认定的标准具有国际可比性,以利人才资源跨国跨界流动与配置。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存在着巨大的人才供给缺口,而我们“具有全球视野和能力的人才”培养远远跟不上这种需求,亟需谋良策在数量和质量上提振具有国际化沟通技能、通晓国际法规和具体国别历史文化习俗,又有较强产业造诣的活力型和复合型人才。
在“十三五”规划执行和滚动优化中,着力构建具有国际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拓展能力的人才培养制度和实施机制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极其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积极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集聚全民族的智慧,用好各种渠道,释放出人才领域更加开放、包容、多元定向的正能量和积极信息,以市场为平台,用好自贸试验区和国际交流的各种机遇,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新实践,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及其培养和使用机制的质量和效能。
文/严诚忠(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