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将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为人类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毕旭玲
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的申遗成功,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
多彩非遗植根于悠久文明
从2001年开始,迄今为止共有31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二十四节气”以外还有:中国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甘肃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蒙古族呼麦、京剧、中医针灸、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此外,我国还拥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以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在这些数量众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我国还有庞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6年至今,已经公布了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地市级、区县级的非遗名录更是不可胜数。
如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与我国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生态密不可分。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各民族在创造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也不断交融互通。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是黄河中游的炎黄部落与周围羌、戎、夷、狄、苗、蛮等各族不断融合的结果。此后,汉族与中国境内的其他各族又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生态条件下,诞生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产生了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蕴藏民族精神的DN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特定生产环境中,以一地民众生活实际需要而萌生发展的。它们是民众在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技术、精神情趣等方面精心追求而形成的知识与智慧。例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创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早在秦汉之前,中国劳动人民就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公元前104年的西汉 《太初历》 就正式使用了“二十四节气”,明确了它的天文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征,体现着各民族不同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蕴藏着民族精神的DNA,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所在。比如“二十四节气”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理念。在工具极其有限的古代,先民靠着观察和记录等简单方法,一代代反复实践,最终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事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2000多年前创造出来的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最多相差一两天的事实,则说明了古代先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些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纵观世界史,民族复兴往往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作为民族精神DNA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但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民族精神DNA的载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当代社会中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项目的认可,更体现出我国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后来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项目相继被列入该项目的扩展名录。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和传承,早在2014年5月,在文化部非遗司的领导下就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并制定了 《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按照计划,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安仁县非遗保护中心、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等相关单位要建立“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我国政府还有相应的计划,要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它,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将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为人类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