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本质上就是强调党对文艺的领导,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与中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而中国的历史命运———民族复兴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可以说,这一“根本保证”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烙印,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认识这一论断,珍惜这一“根本保证”
黄力之
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文艺家们感受到了另一种温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十八大以来的文艺繁荣状况: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奏响了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我国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丰硕成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
认识并珍惜文艺繁荣的“中国特色”保证
为什么中国的文艺能够保持持久的繁荣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本质上就是强调党对文艺的领导,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与中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而中国的历史命运———民族复兴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可以说,这一“根本保证”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烙印,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认识这一论断,珍惜这一“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时,由于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意识到文艺这一审美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的积极作用,也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正义事业必将提升文艺本身的品性,文艺的繁荣与人民改造世界的事业是相一致的,因而,党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对文艺实行了正确的领导,既通过文艺促进了人民事业的胜利,也创造了文艺本身的繁荣。
从现代文艺史来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就是党领导文艺的一次伟大实践。毛泽东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讲话,立足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也立足于文艺自身的特殊规律,对文艺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思想上解决了很多一度困惑的问题,如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问题、中国文艺的本土化问题等等。此后,文艺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观念取代了某些错误的观念,中国意识被唤起,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重新复归,以解放区文艺为代表的中国文艺面貌一新,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大量涌现,如 《小二黑结婚》 《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 《李有才板话》 等作品,其人民性、民族性气息之浓烈,被当时评价为“既不‘庙堂’又不‘洋奴’,实为五四以来所罕见”。可见,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人民所喜爱的文艺之所以能够繁荣起来,确实离不开党对文艺的领导。
事实上,当下的文艺之繁荣,也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提到了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文艺界的人士深入交流,明确了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这才有了新的文艺繁荣。
今天,整个国家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基于此,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完全顺理成章。只有这样,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命题。如果说,“加强”首先意味着坚持党对文艺的领导的话,那么,“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意味着党对文艺的领导不同于党对其他领域的领导,必须是符合审美规律的领导,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文艺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环境”。
应该说,提出“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是我们党对领导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所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一总结起于改革开放之初。当时,邓小平同志明确代表中央提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以“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文艺为政治服务”,为改革开放时代文艺的繁荣提供了保证。
任何客观公正的人都会承认当下中国文艺的持续繁荣局面。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也包括一些不良的文艺现象———如“以洋为美”、拜金主义、低俗文艺,得到了清理和批评,澄清了种种谬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主张和支持开展积极的文艺批评,同时也很慎重地对待某些有争议的作品,基本上没有发生行政权力对文艺作品“横加干涉”的现象,没有重蹈“文艺为政治服务”之误。不能不说,承认并尊重文艺这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这对当下文艺的繁荣,是有重大促进意义的。
“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之所以能真正落实,就在于我们党的确是在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重要文本,会发现其中的很多看法、论断都是非常符合审美规律的,是基于对世界和中国的文艺历史的熟悉和把握的。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这样的呼唤,遵循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文艺史规律。
由此,我们会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深层辩证法意义:当我们党按照审美规律来领导文艺并确实保证了文艺的繁荣时,“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便是不可离弃的了。惟此,我们的文艺家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坚持这一“中国特色”,中国文学艺术的长远繁荣是无可怀疑的。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