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政策“利好”下,如何激活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真正做到“出人、出戏、出影响力”,成为摆在戏曲人面前的紧要课题
东风劲吹,粮草俱备。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和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让戏曲界人士有了“走进春天”的感受。昨天,上海就落实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精神举行座谈,沪上戏曲院团掌门人纷纷表示,政策“利好”的前提下,如何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真正做到“出人、出戏、出影响力”,成为摆在戏曲人面前的紧要课题。
走向民间,激发戏曲生命力
有一个观点成为沪上戏曲人的共识:戏曲艺术来自民间,今天要重新激发出它的生命力,必须放低身段,回到民间,服务群众。
回到民间,首先意味着发扬中国戏曲“接地气”、“重生活”的传统,把创作扎根在民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创作回应时代需求。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说,除了传承经典剧目之外,戏曲人更要思考如何结合时代主题进行艺术创作,不能对当下的现实生活失语。上海越剧院眼下正在着力打造的年度大戏《燃灯者》,就是取材于法官邹碧华的先进事迹,是上海越剧院自2003年的《被隔离的春天》之后再度涉足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上海沪剧团团长茅善玉说,沪剧是上海独有的地方剧种,长期以来坚持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没有复杂的传统程式,善于表现现代生活,创排现代戏向来是沪剧的优势。近年来,上海沪剧院创作排演了《敦煌女儿》等一系列作品,未来将继续关注现实题材创作。
培育一大批爱好戏曲、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同样是“回到民间”的应有之义。今年6月,上海京剧院启动“京继人”计划,一批青年京剧艺术志愿者获颁“京继人”纪念徽章。“京继人”计划是上海京剧院在“followme时尚课堂”和“京剧明星公开课”等一系列普及推广京剧艺术的文化品牌基础上,着力打造的一个“升级版”普及推广项目,以青年戏迷群体为主体,鼓励和提倡青年粉丝团成为青年京剧演员演艺事业的志愿者、经纪人,打通与观众互动的渠道,以此扩大京剧艺术以及青年京剧演员的社会影响力。除此之外,本月26日,上海京剧院还将奔赴全国6省10市,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上海京剧万里行”。
政策“利好”,如何出好作品
让沪上戏曲人倍受鼓舞的是,上海正在着力制订一系列政策,给予戏曲院团各项扶持,为戏曲发展提供良好的运作基础。
李莉对即将拥有自己的专属剧场这一点感触尤为深刻,称此举将解决上海越剧院发展的一大瓶颈。她说,“场团合一”是传统戏曲院团整体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当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开始,拥有自己的剧场就是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一生的梦想。如今,眼看这一梦想就要实现,如何用好专属剧场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提前安排半年甚至一年的演出计划,逐步巩固扩大自己的观众群;根据需要制定周周演和月月演的计划,为青年人才提供实践和磨练平台;适度降低票价让利给观众等。
不少院团掌门人坦言,政策“利好”,却也让人感受到压力。“万事俱备,我们能不能做出成绩?”成为沪上戏曲人面临的新考验。上海评弹团日前宣布,正在筹备中的中篇评弹《林徽因》将试水眼下颇为热门的众筹模式,希望借此为评弹创作和演出寻找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上海淮剧团团长王建强则表示,淮剧的发展需要借鉴其它剧种的有益养分,从去年开始,上海淮剧团启动了与婺剧、蒲剧、川剧、眉户等多个剧种的交流合作长远规划,希望借此把淮剧的艺术特性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多管齐下,打造人才梯队
人才是戏曲发展的根本,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戏曲人才,是振兴发展戏曲艺术的基础性工作。
今年5月,上海昆剧团在全市戏曲院团中首家推出学馆制。该计划将以上海的昆剧非遗传承人为主要力量,面向全国力邀名家携名剧到上海传承,组织青年演员有规模、有计划地向老艺术家学习传统剧目,计划在未来3年内,组织团里近70位青年昆曲人系统学戏,实现传承100出优秀折子戏、6台经典大戏的目标。学馆制除了传承经典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后备人才。按照目前的教学计划,昆五班将侧重于学戏,因为很多剧目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还是零基础;而昆四班和昆三班的青年演员则侧重于巩固提高。学馆制一旦试点成功,将在沪上戏曲院团中进行推广。
除此之外,上海昆剧团也提出坚持“以戏推人”、“以戏养人”的人才培养道路,打造一支全国昆曲院团中最为完备的人才队伍。该团希望通过大戏《景阳钟》,实现青年演员与老艺术家之间的无缝衔接。与会专家提出,打造人才梯队,培养拔尖人才,是沪上戏曲院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