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开发人员需求量200多万,可实际从业者不到70万,估计今年整个互联网人才缺口在400万
■当务之急是让创业企业雇得起适用人才,挤出人才市场上薪资、头衔虚高、浮夸的泡沫
今年3月曾有一桩新闻:雅虎公司宣布关闭北京全球研发中心,裁员350人。这则略带伤感的消息,却换来一个疯狂的后续——裁员消息发出两小时后,相应的微信群里一下子涌入300余家互联网企业和猎头公司,其中至少包括200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或投资人。
“血拼”抢人才,在“互联网+”行业利好的大背景下,已经演变成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招不到人,也招不起人。”对大量互联网初创企业来说,这波互联网人才的“跳价行情”显得难以承受,却又不得不拼命去挖人。有专家表示,这个行业还太年轻,人才定价机制尚不完善,当务之急是挤出薪资、头衔虚高、浮夸的泡沫,让创业企业雇得起适用人才。
初创团队“招不起人”
“美美左右”是上海一家初创移动互联网企业,从事上门美容服务,目前正在洽谈天使轮融资。业务进入了正常轨道,可公司却面临着一大难题——招不到人,特别是技术人才。“一个今年刚毕业的实习生就要价7000元,而一个毕业三年、做过项目的技术开发员月薪在1.2万元左右,而且还不一定称职。”“美美左右”CEO刘界表示,“对于我们这种没有收入的初创型公司来说,要价太高了。”
“移动互联网行业存在大量人才缺口,高端人才尤其紧俏。”知名人力资源专家杨平英说,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开发人员需求量200多万,可实际从业者不到70万,估计今年整个互联网人才缺口在400万。在卖方市场,企业招人成本直线上升。沪上一家进入B轮融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目标人才锁定行业前5%的精英,“去年招从业五六年的后端软件工程师的价格,今年只能招到应届毕业生里的精英了。”
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创业公司不惜“血拼”。上海本土创业型企业“WiFi万能钥匙”今年5月完成了A轮5200万美元融资,业务急速膨胀,求贤若渴。为了抢夺人才,公司给每位入职超过四个月的员工派发一辆特斯拉。公司联合创始人、运营副总裁李磊坦言,“要不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我们也不会造这样的噱头。”
警惕泡沫背后的投机心态
全球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招聘负责人宣洋认为,初创型公司愿出高薪抢夺优秀人才,事出有因。“这类企业人员少、时间紧迫,没有足够时间从内部培养人才,只能从市场上抢抓有经验的人,或者通过优秀人才的感召力和行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
然而,“以过高薪酬抢夺人才,容易导致整个行业人才价格虚高。”宣洋说,“泡沫化”更多是外来推力造成的,其中一种便是创业公司的“短视”。在投资圈,对于项目的评估,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是人才,创业公司能否招到“牛人”,是衡量企业前景的一大标准。这使得不少创业企业把人才变相作为融资“筹码”,不惜血本挖人,由此推高了人才价格。
另一种推力来自卖方市场的投机心态。专业从事互联网人才招聘的拉勾网联合创始人、首席营销官鲍艾乐坦言,眼下互联网行业的心态较为浮躁,许多从业者往往会选择“先到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镀金,然后再到创业企业做高管”的“曲线战略”——通过几次跳槽待价而沽,使得部分人才身价虚高于实际能力。
找对人而非必招“牛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互联网行业人才加速流动,大数据、前端工程师等技术人才出现空缺,这给优秀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而当务之急是让创业企业雇得起优秀人才,挤出人才市场上薪资、头衔虚高、浮夸的泡沫。
鲍艾乐说,“招聘误区”更容易出现在50人以下的创业公司中,由于“病急乱投医”,常常花了钱还找不对人。宣洋认为,“创业公司更应回归理性,找对人而非必招‘牛人’。”过于注重人才过往背景是一大隐患,不少人才履历光鲜,可固有思维模式很难改变,未必适合创业型公司,也很难放下身段干事创业。创业公司需要的人才应是在关键岗位上有市场感召力,能制定产品走向、随时调整策略的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