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在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闵行区科委副主任徐亚云由衷地表示,科技创新的春天真的到了。这份文件究竟透露出什么信号,沪上专家做了解读。
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改革
“这不单单是科技层面的改革,而是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骆大进说。
《意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重在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价值链规划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一条实质意义在于明确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落实在发展上,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如果不能容忍支付宝可能带来的金融管理风险,不能容忍QQ、微信打破通信市场的既有格局,就不可能有阿里巴巴、腾讯在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异军突起。骆大进认为,经济制度创新是《意见》的主要着力点,特别是把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摆在了突出位置。《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业务,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定天使投资相关法规,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必将会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清除障碍、提供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认为,在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意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实施分类管理,有利于真正构建创新治理体系。包括把握科学研究的发现规律,保护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从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上做了系统部署。
多应用普惠政策和市场机制
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全球创新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大多在于构建“创新成功三角”,分别是商业环境因素、政府监管因素和创新政策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地政府部门习惯用点球式、供给侧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效应正在递减,也造成了一些企业盼政策、“傍”政府的习惯。骆大进说,从《意见》中可以看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会更多运用普惠型、需求侧政策,让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光伏产业如今的产能过剩,就是前车之鉴。”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中心主任刘正新说。光伏产业是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项目,2008年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补贴政策,帮助企业建厂,导致该产业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如果放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政府能将补贴用于消费者身上,在市场选择下,说不定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骆大进认为,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话语权”。《意见》提出,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利益向科研人员倾斜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为了激励成果转化,《意见》提出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同时,鼓励各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国家这一步终于放开了。”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宋祥甫表示。在很长时间内有一种观点都认为,科研人员花费国家的钱出创新成果,收益理应归国家所有,正是基于这种观点,财政部门在设置科研项目经费时,参与科研人员的劳务费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宋祥甫甚至不能给他的实习生“光明正大”地开劳务费,只能通过其他手段。
“大笔的科研经费被用来添置设备,而科研人员却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宋祥甫说。而他深知,对一个科研项目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设备,而是人。
奖励从不低于20%上升到不低于50%,除了现实物质上的奖励,对宋祥甫来说,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国家对科研人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