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环
核心观点
每一次文化送出国门,都倾注了不少人的心血,牵动着一群人的心。褒奖也罢,建议也罢,都是为了日后做得更好。秉着初心,怀着策略,着眼细处,谨始慎终,中国文化走出去就会越走越实,越走越远
作为一个书迷,在得知自己从小到大钟爱的几位作家会来参加纽约一年一度的书展时,我激动不已,特地赶到位于曼哈顿中城的书展中心去一睹盛况。一进入偌大的展览中心我便匆匆寻找自己想去的签赠会,然而,当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想见的那位作家,他却遗憾地告诉我书没有运到纽约,寒暄一二之后,他匆匆离去。我徘徊在书展中心的中国展区细细观察:图书布置、文化表演、名人讲坛都称得上劳心劳力,丰富程度并不逊色国内书展,然而中国展区不胜冷清、门可罗雀也是事实,想到那些作家在国内的分量和影响力,我一边为他们叹惋,一边深深思考,这样的国际书展如何办得更好?中国的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发挥华人“桥梁”和“字典”作用
诚然,文化走出去的受众最终是外国人,但作为过渡和桥梁,华人却是不可忽视的群体。眼下,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在试水期,不妨通过华人的中介,慢慢辐射到他们身边的外国朋友。老外当中因为一场书展就开始研读中国书籍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即使是英译本也存在着文化理解上的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华人的“桥梁”和“字典”作用。我有一位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美国朋友,奈何她的中文水平招架不住我们巧夺天工的汉语体系,在推荐她阅读《宋美龄传》的同时,我也会对她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她便会有动力更深入地了解。
大多身处海外的华人,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却没有接触国内最新文化成果的便利。如果书展的受益者首先是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则会很容易唤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向身边的老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爱书无国界。在联合国,我认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中就有好几位爱书人。在我的介绍和鼓动下,他们开始读莫言的翻译本、看冯唐的英文访谈、上网搜索《三体》科幻小说。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收到一个外国朋友的短信:“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你,我可能不会想到去读中国作家的书。”我真的感到欣慰,“文化走出去”听上去高大上,但当它真正发生时,有时却是润物细无声。
“接地气”还要插上信息化翅膀
“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国际化的行为,然而信息的传播却是需要接地气、本土化的。这当中,抓准受众关注度高的社交网络和网站发布信息,是关键的环节。纽约是一座各类活动丰富到井喷的城市。Facebook主页、Eventbrite、微信公众号等是青年人获取这类信息的主渠道。事先填写电子报名表,可以让主办方提前把握当天活动的参与人数,准备好相应的桌椅、食物、纪念品。我与几位书友交流发现,多数表示并未看到与此次书展相关的宣传文,朋友圈静悄悄;几位铁杆书迷上网搜索后发现,零星的活动信息发布在几家非主流网站上,让人担心其靠谱程度;也有作家在自己的微博发布信息,定位精准有效却难免滞后,况且,有的海外读者也不常使用微博。而我在纽约参加的其他类似文化活动,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举办,一般都会事前发布详细信息,让有兴趣的人及早准备。
5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中国服装春季特展,早在今年1月就在北京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主题、合作方、参展品、参展时间,而大都会慈善晚宴当天,中国明星的集体亮相作为展览的前奏更是惊艳了纽约。虽说是时尚展出,与书展类别不同,但官媒与社交媒体齐头并进的营销策略、明星与粉丝的互动安排、对目标人群的准确定位、信息的提前发布等等,颇值得其他文化活动借鉴。
打磨细节和获取反馈是基本功
许多人买苹果公司的产品是因为它关注细节。文化活动也是一样,想让观众赞叹不已,对细节的打磨不可或缺。以一次书展为例,细节可以体现在:嘉宾演讲(签售)是不是准时、宣传手册是否提供了最有用的信息、书籍购买通道好不好找、工作人员是否友好、志愿者的数量是否足够等等。
今年2月,联合国举办了来自中国的演出《丝海寻梦》——那场演出即使在联合国内部也算一票难求,需要通过摇号才能得到,演出当天我提早半小时到达联大会议厅,发现场地已近乎座无虚席——演出非常震撼,大到灯光音效、演员表现力、大屏幕展示,小到英文剧情解说、演出票的设计、志愿者的组织,都堪称无懈可击。一场演出下来,不论是海外华人还是国际友人都赞不绝口,滴水不漏的活动组织和近乎完美的细节处理让人折服。反观这次书展,值得改进的细节还是有不少的。倘若活动开始之前及早与国外合作方沟通好,现场有充足的书籍供参与者购买,宣传册和指示牌放在展厅中更加显眼的位置,参与者的体验就会更满意、难忘。
“文化走出去”活动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反馈的获取。由于跨国举办活动的确存在复杂性,事前调研也许难以操作,但事后获取反馈却是可行的——利用社交网络或是现场填写电子反馈等形式与参与者互动,就可以获得宝贵的数据,作为日后提升的动力和依据。
每一次文化送出国门,都倾注了不少人的心血,牵动着一群人的心。褒奖也罢,建议也罢,都是为了日后做得更好。秉着初心,怀着策略,着眼细处,谨始慎终,中国文化走出去就会越走越实,越走越远。
(作者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联合国实习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