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日前,亚马逊中国2015年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80后父母渐成购买育儿读物的主力军,智商开发和情商培养主题图书备受青睐。无论是沪上公共图书馆借阅排行榜,还是当当等电商平台热销榜单,点击“亲子/家庭教育”类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等育儿概念书籍你方唱罢我登场。近年来,家庭教育已成图书市场火红板块之一,嵌入“虎妈”“狼爸”“鹰爸”等关键词的出版物,尤其为青年父母追捧。
但如果出版商一味以脸谱化方式宣扬爆款理念,乃至贴上标签作为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那就不免滑向狭隘与极端。在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看来,国内家长对于指点迷津式图书的渴求刚需仍在加速释放,“这种局面是可喜的,说明社会整体环境愈发认识到亲子互动所具有的分量。不过,相关文化产品如影视剧或图书仍存在鱼龙混杂现象,尤其需警惕策划团队套用某类光鲜模式大肆商业炒作。一个‘猛兽’风光了,大伙一窝蜂盲从流行,等于漠视了不同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内核,大大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教育规律。”
最可怕的是简单“对号入座”
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刚刚收官,接踵引爆了育儿思维大碰撞——不少深受孩子教育问题困扰的父母,从剧中性格鲜明的角色扮演中刷出了存在感。其实,“虎妈”最早出山,可回溯到2011年华裔蔡美儿打响的《虎妈战歌》,随后,宣扬“棍棒教育”的“狼爸”萧百佑推出《所以,北大兄妹》,这些书籍以另类育儿视角披挂上阵,书中北大、耶鲁等名校字眼刺激着家长的神经。但是,这种传统严苛“打骂”式教育方法是否真的普遍适用?有业内人士直言,虎、狼、鹰等凶禽无不高踞食物链上游,这也折射出部分群体对于所谓成功学的热捧。
成功便是教育的唯一指标吗?许多教育界人士并不认同,《不做虎妈狼爸》《好妈妈不吼不叫》等声音此起彼伏,此间透露出的讯息包括:向西方散养式育儿观看齐,一切以孩子的自由快乐为重,不让成长沦为急吼吼变异成功学的牺牲品。
在一轮轮的传播轰炸中,“虎妈”和“狼爸”几乎成为国内许多父母育儿的典型形象,“猫爹”“羊娘”则是奉行快乐至上理念的西方教育代名词。实际上,这些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也有个流行词“直升机父母”——整天围着孩子转,希望子女一飞冲天。最近,西方一些媒体也陆续刊载《虎妈还是猫爸?教育风格大比拼》等分析报道并指出,“虎妈狼爸”等类型化父母的形成,往往与残酷竞争环境、单一评价体系等社会因素密不可分。
显然,比起某一类教育模式的盛行,更可怕的是父母简单对号入座,从中寻求心理安慰将自身行为合理化。培养出考进哈佛闺女的上海“猫爸”常智韬,就一直提醒身边家长,切忌将荧屏或图书构建的角色过度代入到日常生活:“每个孩子都很独特,哪怕同一个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相处之道都会不同。一味遵循严厉或宽松,均不可取。”
成长需破除二元对立直面个案
那么,父母的角色还可以呈现怎样的面貌?
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说,在对待教育孩子的各种理念中,最忌讳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以克服困难为例,美国教育界不会硬邦邦地抛出是或否,而是细化探讨“可取”和“不可取”的困难,前者鼓励学生迎难而上、敢于攻坚,后者主张不让孩子在无能力无兴趣无价值的事上做无用功。
最近,国内家庭教育类出版物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直面一桩桩个案,视角愈发多元化。比如《下乡养儿》一书,讲述一对有社交障碍夫妇带着难以融入社会的女儿的平实故事,在林林总总诉求成功的方案之外,描摹了生活另一种可能。《蒜头的世界》是作家袁敏写给儿子蒜头的告白,“蒜头很普通,他调皮、出格,从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我在写书时不断反省,当我们为子女教育揪心时,有没有想过,孩童内心是否真正被了解?”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在《现代文明中的婴幼儿》与《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中提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成为成长的主体,家长协助子女寻找天赋、塑造品格、激发潜能、认可自我,这才是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做的。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