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河
两年前的12月,安倍晋三率领自民党对内乱不断的民主党施以毁灭性打击,一举夺得了众院480席中的294席,而其“复出者”的身份更是让安倍本人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和资本。随后,自民党又在2013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赢得了改选的121席中的76席,实现了对参众两院的控制,消除了对安倍施政的党外掣肘。然而,与前两次选举不同,此次提前大选的所谓“理由”相当牵强,安倍的解释是让国民来决定“是否支持缓行第二阶段的消费税”,而事实上在全日本目前基本无人对此持有异议。因此,也无怪乎日本各界普遍认为此次选举“大义”有亏,指责其意图不过是趁着在野党还没想好如何利用日本经济重陷衰退的时机来巩固安倍政权。
由于在野党们原本多半认为安倍“提前大选”不过是虚张声势,因此都被此举打了个措手不及。各党派在12月3日确定候选人前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而在推出之后又仅有十天的时间用于选战。除了政治现实上的仓促,各在野党还面临无法形成有效竞选纲领的问题。在12月3日后的竞选讲话中,包括安倍本人在内的各党党首都几乎没有谈到包括消费税、集体自卫权、重启核电在内的任何敏感性话题。可以说,除了公明党明确提出了“减轻税负”、要求在增加消费税的同时进行配套减税的纲领,安倍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海江田万里的“如今到了改变之时刻”的竞选口号都显得空洞无物。一言以蔽之,此次提前大选中展现出的是一个“工于权术”的安倍。
对于这样一个安倍,日本选民的心情可能多少会有些复杂。一方面他们期盼出现一位强力的政治家的改革来带领日本走出经济停滞、政治动荡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对其将政治资本更多地押在外交和意识形态上而感到失望,而让民众更难选择的是“安倍经济学”是否能使日本走向复兴,即使是专业经济学家也难以断定。可以说,最初当选的安倍像是一个能突破藩篱的政治家,但是两年之后却有点蜕变成一个仅仅是“成功的政治家”,然而其提出的“加入TPP”、“让75%的妇女就业”、“实行结构改革”的口号,又让日本民众无法彻底放弃他,更遑论反对党中甚至还没有安倍一般的领袖。
安倍的政治勇气其实还比不上自民党的上一位强势首相小泉纯一郎。小泉当年是在邮政民营化前途未卜的情况下赌上政治命运提前进行大选,而如今原本声称要就集体自卫权“堂堂正正一战”的安倍却在政治上选择了回避,以此观之,安倍在推进日本结构改革上的意愿和能力呈现出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归根结底,目前的日本需要一位真正超脱于现有藩篱、“织田信长式”的政治家来打破既有的、抑制性的政治框架,让日本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出活力。然而问题在于,像安倍这样的政治文化保守派,怎么看都与能承担起革新重任的风云儿格格不入。想来,安倍出身的“长州藩”可向来不是以思想先进而闻名,相反倒常常是保守势力的大本营。如果要依靠再次胜选后的安倍来革新日本,那么日后恐怕难免会生出“所托非人”之叹。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