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的署名文章:《中国大学“三步走”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张杰教授透露,经过近十年改革,上海交大将在明年完成海外引进人才教职与本土教职的并轨发展,建立起终身教职通道,预计将在2018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
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劳福特评价这篇文章称,为了吸引国际高水平优秀人才,学校必须以国际相当的薪资水平聘用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相当于现有资深教师收入的两倍,这自然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如果中国要成功提升大学的水平,校长们需要挑战现状,为大学未来发展铺路、规划。最先战胜这些诸多挑战的大学,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的“斯坦福大学”。
中国大学亟需根本性的改革
在《自然》的文章中,张杰指出,为探索从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增加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投入。单单2012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超过7000亿元。“但目前的评价和激励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国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研究型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推进一系列的改革。大学的核心战略应该是落实一个全方位的激励系统框架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的质量。”
为了快速提升师资水平,国内大学纷纷开展改革探索,比如组建新的学术机构、高薪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试点终身教职制度等。在张杰看来,这些做法确实能够短期内带来“奇效”。但仅仅依靠引进少数“明星”教授并不能全面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仅以交大为例,全校有3000多名教师。即便到2018年,引进师资也只有800名而已,只靠这800名引进人才,不可能使学校获得跨越式发展。”而且由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的差距,还有可能挫伤本土教师的积极性。“中国大学亟需根本性的、系统的、制度性的改革。”张杰在文章中强调。
“三步走”打造世界一流师资
过去十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师资队伍系列改革。
自2007年始,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构建由学术大师、领军专家、青年才俊组成的“人才金字塔”。围绕该战略规划,学校通过保障投入、创新机制、先进管理等方式,搭建国际先进的发展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学术“标杆”。这正是张杰在《自然》杂志所提出的 “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
通过引进高水平师资、开展世界级的前沿研究、为广大教师树立学术标杆;在全球吸引更多的充满创新思维的青年才俊,提供充裕的科研启动经费,直到逐渐产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建立起学术声誉。同时,上海交大为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试点建立了长聘教轨体系——青年教师的发展以6年为期,其晋升需要通过专门组成的长聘教职聘任委员会,根据国际同行评议的结果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严肃认真的评估而最终确定。
而第二步战略则是分类发展改革。学校针对本土教师设立了三类岗位的分类发展道路: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让合适的人才选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对院系则改变过去一年一考核的制度,改为6年考核一次。
从2008年起,上海交大为35岁以下的本校青年教师设立了专门支持其发展的基金。张杰介绍:“过去6年,已有1251名青年教师获得了研究、住房和生活的额外资助,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激情。”
经过几年努力,上海交大“人才金字塔”已形成一定规模。张杰坦承,如今,随着学校海外引进人才达到一定体量,本土人才与其“同台竞技,共同发展”的诉求愈来愈强烈。这也对学校现有的人事制度提出了挑战。按照学校人才发展战略,目前也进入发展战略第三步,两条发展道路并轨运行,形成世界一流师资队伍体系的时机。
要实现海外引进人才的教职与本土教职的并轨,对于大学来说,是触动根本利益的改革。从2010年开始,上海交大开始实施本土教师薪酬和职称改革,希望连续8年调整,能够在2018年建成国际水平的师资。
为未来的“中国斯坦福”铺路
2013年,上海交大决定,在现有改革成果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校创建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师资体系,并计划从2015年起,在全校范围启动向长聘教职/教轨的过渡。并轨试点首先在物理与天文系、数学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生命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凯原法学院和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院系推行。全校的并轨工作计划于2018年完成。“终身教职不在于给教师提供一个终身的岗位,而在于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上升的通道,这是学校未来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张杰表示,上海交大通过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三步走”改革实践,为中国高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张杰的这一评论文章是《自然》十月期“未来大学专辑”的核心文章(centerpiece),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