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派琵琶传人林嘉庆(右二)为小学员们传授弹、拨、挑、轮等指法。
每逢周末,浦东康桥文化中心就会传出缭绕的弦音,一批娃娃怀抱圆体修颈的琵琶,右手指时疾时缓地弹拨,左手指忽重忽轻地按动,嘈嘈切切、珠落玉盘……原来,这是本市一些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聚集在此学习弹奏浦东派琵琶。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浦东派琵琶是我国琵琶主要流派之一,至今已有七代传承人,其中康桥地区就占了3位。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民乐团琵琶首席林嘉庆是浦东派琵琶第七代代表性传人,他为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奔波于京沪之间。
小学员们的琵琶课往往从模仿老师的弹奏开始。
六年奔波成效大
自2009年到康桥上第一节琵琶课起,林嘉庆就承担起浦东派琵琶传承人的使命。从当初几十人一个班到现在百余人的“大师班”,林嘉庆每年都奔波于京沪之间。他回忆起开始给康桥学生上课时的情景,起初得知要教这群零基础的孩子后相当兴奋,但是真正上课后才觉得很费劲。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课堂上,林嘉庆常常为孩子们示范揉弦、定弦、按音的力度,手把手地纠正他们弹、拨、挑、轮的指法技巧。用他的话来说,学琵琶是件“苦差事”,除了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外,学生回家后必须不断地重复练习,以使手指变得有“记忆”。他说,学习演奏浦东派琵琶,除了要熟悉“明码”(基本的乐理知识与琴谱),更要吃透其中的“暗码”。如代表曲目《十面埋伏》就蕴藏着特殊的弹奏“暗码”,无论是轮指、弹挑的速度与力度,还是演奏动作的运用,都显现出浦东的地域特色以及与其他派别的不同之处。
流派相传曾停滞
浦东派琵琶演奏技艺从清乾隆传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代南汇琵琶大师的艺术创造,形成名扬四海的艺术流派。外界人称南汇人为“浦东人”,而历代传承人多生活在这一地域,所以得名浦东派琵琶。
“浦东派”有演奏武曲气势雄伟、演奏文曲沉静细腻的特点。尤其是弹奏武曲,往往运用大琵琶,讲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金石之声”。因为种种原因,“浦东派”演奏出现过几十年的停滞,期间无人问津,更无人相传。作为第六代传人的林石城,曾经培养过上千名弟子,然而他们当中能坚持学习且如今仍从事相关工作者寥寥无几。虽然他在全国各地开班授徒,希望能通过一己之力将浦东派琵琶的弹奏技艺传承下去,但愿意在基层授课的师资和经费都相当匮乏,以致缺乏后继力量。
传承从娃娃抓起
如今康桥镇每年都由专业人士到辖区幼儿园、小学挑选传承弹奏浦东派琵琶的苗子。从观手指、测乐感、试弹奏等多个环节严格选拔,挑选出一支既有先天优势又对弹奏琵琶有兴趣的“娃娃军”。每周日,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都会到康桥镇文化中心学习一个小时的琵琶课程,上海市琵琶协会的5名老师专程赶来教授琵琶弹奏技艺。在“亲子班”课堂上,年龄较小的学员由家长陪同。他们坐在特制的小凳子上,手抱比一般琵琶小一号的基础琴,从最简单的音学起。开课前,老师会帮每个孩子的琵琶调音、检查“指甲”用胶带固定得是否正确。笔者走进竞赛班,恰逢学员们正准备去参加地区的琵琶比赛,这些“琴龄”已有七八年的十几岁孩子,弹指拨弦,悠扬激昂的乐曲一气呵成。但挑剔的老师还是指出了每个人演奏中的瑕疵,力求让他们把每一个音都弹奏得准确无误。
6年来,已有300多名孩子在这个培训基地学成“毕业”。目前,在这里学习浦东派琵琶弹奏的有130多位学员,其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60多岁。除了本地学生,不少外地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也慕名而来。在前不久举行的“浦东康桥杯”长三角地区少儿琵琶邀请赛上,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一上台演奏就判若两人,无论是弹奏的曲目还是台风,都受到了好评。随着一批又一批孩子在这里走进琵琶世界,人们有理由相信康桥的浦东派琵琶定会后继有人。
■摄影撰文 袁婧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