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接连出台针对广场舞噪音的管控新政
《江南Style》已经成为历史,《最炫民族风》也不再是潮流,如今《小苹果》成了广场舞大妈们的热门金曲,与舞曲的更新速度相比,周边受扰居民“抗争”形式的升级速度也是不遑多让,泼粪、放藏獒、高音炮……一边是大妈们对文化活动的热情追求,一边是周边居民面对噪音的忍无可忍。如何处理这种“人民内部矛盾”,一时间成为社会的棘手难题。
近日,多地接连出台针对广场舞噪音的管控新政,试图通过罚款解决问题。在罚与不罚的治理模式之间,前者似乎占据了上风。记者昨天采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他认为,广场舞纠纷日趋激烈,政府出手治理正当其时,但光靠处罚难以解决矛盾,亟需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让大妈们守“规矩”。
对广场舞的处罚引来颇多争议
目前,各地对广场舞的处罚引来了颇多争议。有些人认为处罚这种形式不合适;还有人觉得立法容易执行难,因为我国的《治安处罚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早就对此做出相关规定,只是鲜见处罚案例。因此,部分城市整治广场舞乱象的愿望虽然迫切,但效果依然值得观察。
除了立法限制,还有技术处理。今年4月,温州市鹿城区政府相关部门在广场开建“中央音控系统”,禁止自带音响设备,音响大小、音量“旋钮”统一调控;而复旦大学发明了广场舞“降噪神器”——有源定向扬声器,让声音只定向传播……
对于目前各地针对广场舞的种种限制,有专家认为,广场舞已经成为部分中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广场舞健体强身,扩展人际交往、进行信息交流,失去了这个精神寄托,很多人就少了快乐的来源,但所有这一切,必须在不影响附近居民的前提下进行,何况还有些老人在家是需要安静的环境的。
舞者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广场舞大军,但可供中老年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地并不多,很多广场都紧挨着居民小区,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纠纷。未来政府应该出面,将更多公共绿地和公共广场释放出来。
于海认为,广场不是“市民与市民之间的战场”,想让广场舞这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舞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目前,广场舞的矛盾恰恰体现了我国对现代道德的呼唤。当一个人获取积极感受和经验的同时,不能以给别人带来负面感受和经验为代价。”他分析说:“目前,国人还是仅仅认同群内感受,而忽视群外感受。广场舞者之间对广场舞的感受都是积极的,他们通常听不进群外‘路人’的负面感受。”
他建议,应该像国外教育酗酒者那样,对“麻烦制造者”进行民众教育和自我教育:“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从正面引导;另一方面,让群内已‘改邪归正’的人进行宣教,讲述酗酒的危害以及戒酒的益处。”
专家认为,大妈们可以跳舞,但必须控制时间、控制音量。只有让居民体会到广场舞是有益的活动,让舞者意识到相应的负面效果,让双方都听取对方的感受,矛盾才能解决。
文汇报记者 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