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一桩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自由转会,却在青岛方面突然出具一份续约合同而整整拖了4个月之久。昨天下午,中国足协就刘健转会恒大的纠纷召开了第二次仲裁会,会后依然没有宣布结果。到底谁说了谎,谁违反了规则行事?真相也许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但这出转会“闹剧”涉事方都成输家的现实已成定局。
事件始于今年1月,广州恒大宣布以自由转会的方式签下青岛球员刘健,但就在这位国脚投效新东家之际,其原东家青岛中能却突然对此提出异议,并向足协提供了一份由刘健“亲笔签名”的续约合同作为证据,以示其并非自由身。在这份让刘健和恒大都非常意外的合同出现后,足协开始介入调查,刘健本人也随即要求对青岛方面提供的续约合同签名进行司法鉴定。
2月中旬举行的首次仲裁会议毫无结果。本月4日,刘健转会事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多方消息称,青岛方面提供的续约合同上的签名,经相关部门鉴定有了结果,此结果对刘健非常有利。因此,昨天召开的二次仲裁会被外界视为刘健恢复自由身的重要节点。
令人遗憾的是,在经过了近三小时的仲裁会议后,足协依然没有给出答案,参加仲裁的足协仲裁委、恒大和中能团队均对此事三缄其口,而足协新闻办的负责人也明确表示,“今天的仲裁没有结果。”显而易见的是,在事情真相已被基本还原的情况下,足协心中应该已经有了一个评判,但在正式宣布前,他们或许还在考虑如何安抚青岛方面的强烈逆反情绪。青岛中能俱乐部在此前一天就已表态,“针对仲裁程序和后续工作制定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舆论普遍猜测,即使判定刘健自由转会,中国足协很可能也不会对青岛俱乐部处以重罚。
事到如今,刘健转会“闹剧”的所有涉事方都成了输家。在这次纠纷中,恒大和刘健似乎占有规则上的优势,也极有可能获得一个“本该如此”的结果,但却浪费了宝贵的4个月时间。青岛方面或许也有委屈,但此事很可能对俱乐部的公信力和形象造成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闹剧也凸显了中国足球在行业法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软肋。球员的工作合同本应毫无破绽可找,对就对,错即错。但就是针对这份“阴阳合同”,足协在召开了两次仲裁会、并且还对签名进行司法鉴定后,依然迟迟不公布结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从只在两个转会期进行合同备案的教条主义,到处理突发事件时的犹豫不决,中国足协在刘健转会事件中的表现,很难让人满意。尽管公布结果只是时间和程序问题,但此桩转会悬案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绝非一纸宣判可以解决。
文汇报记者 陈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