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美]彼得·德鲁克著
洪世民 赵世恒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刘蔚
提到德鲁克,人们马上会想到他那部管理学经典《德鲁克日志》。无庸置疑,德鲁克是举世闻名的现代管理学大师,但对他写于二战爆发前夕的《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了解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在这部奠定其学术地位的处女作中,德鲁克以独到的视角、简练的叙述,对极权主义的起源、纳粹的滥觞及兴盛以及战前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濒临崩溃,作了不乏精到深邃的透析。
极权主义,产生并兴盛于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其主要代表就是希特勒德国的纳粹主义与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尤以纳粹德国为典型。一战告终,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主导的奠定战后国际秩序的凡尔赛体系,企图捆住战败国德国重整武备、东山再起的手脚,永续和平,却无形中刺激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崛起。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欧美经济危机爆发,导致民不聊生,人心思变,维系欧洲社会的原有秩序与价值观濒临崩溃。因此,德鲁克一针见血地指出:“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正是欧洲宗教和社会秩序崩溃的结果。”
在德鲁克看来,一种弥漫整个欧洲的思潮,一场动摇原有社会基本原则的革命(德鲁克语境中的革命,是较客观的中性词),只有在社会组织的基础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它必然颠覆人类对于人性、社会本质、宗教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而由诸如纳粹主义所引发的暴力革命乃至战争,德鲁克的解读异常到位:“暴虐、残酷和血腥是每一场革命共有的特性——不管革命的起因、本质和方向为何。”
一种革命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打破旧世界,瓦解旧秩序,更关键的是要能实施取而代之的新口号、新制度与新秩序,并且深入人心。纳粹法西斯在欧洲社会的经济秩序与价值观面临崩溃之际乘虚而入,貌似成功,但植根于古希腊与基督教文明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欧洲社会原有的价值观与理念,纳粹却提不出新的东西加以取代。于是,他们刻意制造一个“恶魔”作为对立面,来证明自身的合法与正当性。这个恶魔就是反犹及雅利安人至高无上的种族主义。德鲁克指出:“反犹太的种族主义是纳粹所有将恶魔拟人化的举动中,最完整也是最彻底的一个。此举藉由驳斥理性来重建世界的理性,并证明纳粹社会的正当性。”不过,德鲁克以冷静的分析,通过犹太人与日耳曼人等多民族的通婚在中欧德语区极为普遍的例证,雄辩地证明了反犹在德国并无广泛的民意基础,“德国是最不排犹的国家”。而纳粹高举和张扬反犹的旗帜,目的是声东击西,借用摧残犹太人来打击资产阶级秩序。
书中德鲁克的观点并非都无懈可击。比如,他断言德国与苏联不会开战,将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斥为一厢情愿,理由是苏联承担不起在远东与西欧两线作战的代价。但历史证明,德鲁克的预言错了。斯大林心知肚明,苏德终有一战,出于策略的需要,苏联与德国签订了带有结盟性质的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在1942年6月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闪电战,苏联奋起反击,展开震撼世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卫国战争,证明苏德不会开战的论断站不住脚。
尽管如此,德鲁克所展现的对极权主义特性及资本主义弊病的深邃洞见,对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乐观主义信念,依然可以启迪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