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舞剧《醒·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震撼上演。演出结束,演员一次次奔向观众席,鞠躬致谢,台下观众驻足停留不愿离去,掌声久久不息。散场后,记者在观众席听到最多的评论是:“热血”“激情”“燃炸了”……
1841年5月,在广州城北诸炮台被攻陷后,南粤儿女在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亮出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刚强,表现了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舞剧把故事背景设定在那个时代,讲述两位舞狮少年面对爱恨情仇、家国大义不同人生抉择时的自我觉醒与蜕变,反映了南粤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觉醒反抗从而获得尊严和力量的过程,在当下更有现实意义。看到三元里牌坊立在舞台中,当“胜利歌”响起时,观众内心澎湃,眼角湿润。
舞剧《醒·狮》不仅展现出岭南地区特具的民俗感、地域感,还具备了通向当下的时代感,同时也具备了广州传统市井风情的身份感,重现了在百余年前南粤地区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城市迈进的历程。剧中对三元里抗英这段历史的回溯,以“知耻而后勇”的国民觉醒为主题,也恰恰与新时代所倡导的“歌颂人民、歌颂英雄”的创作导向不谋而合。
以文化留住“乡愁”
舞剧《醒·狮》所展示的百余年前的广州,正是不少观众的“乡愁”所系——对于老广而言是曾经熟悉乡音乡情的回味,对于新广州人而言却是对这座城市生发的认同感也是新的乡愁产生的起点。三元里原是广州北郊的村落,百余年后的今天已经变成广州大都市中街道一级的“城中村”。很多居住在三元里一带甚至更多新广州人,是通过舞剧《醒·狮》这部作品才猛然发现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命脉原来和自己贴得如此近,在新与旧、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中无论是醒狮文化还是三元里抗英的历史,又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成为新的记忆、新的乡愁。而广州歌舞剧院的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文艺创作上的一种默契呼应。
舞剧《醒·狮》是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但也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叙事主线按照阿醒母子与阿龙兄妹相遇、争霸,最后经历战乱携手反抗外敌的顺序推进。在序幕和尾声加入现代情景,从而揭示出醒狮文化生生不息,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历史与前景。舞剧《醒·狮》传递的不仅仅是广州精神,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个觉醒民族的灵魂。剧目通过醒狮精神的传递,不仅能让本土观众感受到岭南文化的力量,而且能让全国观众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通过醒狮精神的传递,不光能让本土观众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感召,更能让海外观众也体验到文化力量的辐射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舞蹈炼铸狮魂
广州歌舞剧院舞剧《醒·狮》的主创团队很年轻,编剧、编导和制作人等都是80后,因此整个作品呈现出来的也是新一代有思考有沉淀的匠心体验。主题是剧的灵魂,而主题是依靠人物、情节以及矛盾冲突三方面去完成。三元里人民抗英反暴的英雄历史,使主创团队对醒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产生了要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用崭新的切入角度,深入表达中华民族在遭受外国侵略者欺压、凌辱时所表现出的觉醒、反抗的伟大精神。正如编剧说的“所有的沉睡,都只是为了那一朝的觉醒。”以觉醒炼铸狮魂,便成为贯穿在剧本中刻划人物,铺排情节、构筑矛盾的内核。
舞剧作为叙事舞蹈的一种,实际创作中都是必须故事先行,先确定人物和性格、人物矛盾冲突、矛盾的处理方式并用事件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舞剧《醒·狮》围绕着“觉醒”进行叙事题材的铺排,表现穷孩子阿醒与富少爷阿龙在争霸中,阿醒从母亲的诉说中了解到家族的前世,解读醒狮武术的真传,从而完成了第一重“觉醒”——对尚武真谛的领悟。故事继续展开,外敌铁蹄践踏中国河山,阿醒站出来面对外敌的侵略,英勇抗争,无所畏惧。阿龙从妹妹凤儿和阿醒之父的牺牲中醒悟过来,懂得只有抗争才能维护民族尊严,于是延续凤儿和阿醒之父的道路,带领民众起义。舞剧至此完成了第二重“觉醒”——在外敌入侵中不屈不挠、奋勇反击。
此外,舞蹈叙事的本体是舞蹈语汇,而不是舞美灯光多媒体等新技术形态,因此只有通过特定的原创舞段和舞蹈语汇的才能真正展示出《醒·狮》的神与魂。作品中,如饮茶叩指舞和南拳板凳舞等舞段中对于道具、舞蹈的创造性运用及编创富有才气,将给舞蹈界带来一些改变。真正好的舞美能为表演提供所需的特点戏剧情景以及表演空间。此剧舞美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精确把握住南粤地域文化的风格感,化用岭南的建筑精髓,以透视空灵的大手笔实现了视觉符号的高度识别感。
作者:罗怀臻(著名剧作家,中国剧协副主席)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