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陈晓维先生在《文汇报·笔会》上披露的熊秉明1958年写给顾寿观的一封信。熊在信中谈到他对当代数位名画家的看法,所列举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都是现当代画坛的重要人物。熊秉明对齐白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出乎意料的是,他对黄宾虹的作品印象不太好:“觉得相当沉闷、枯索,也如你所说少变化。我不能在其中得到任何满足。如此山水不引人入胜,我不能知道他想表现什么。我觉得作者不够爱山,亦不住在山之中。他的山水无真的云,真的湿雾,没有真的滩岸,真的疏林。笔虽熟练,却捉不住真实。”
点评涉及作者秉持的品评标准,还有,他看到的是黄宾虹什么时候的作品。黄晚年一度患有严重的白内障,目近于盲,仍力疾作画,但画笔近乎涂鸦。黄宾虹去世后,家属把这部分“作品”也捐献给了博物馆,在相当长时间里这些“作品”没有被重视,只作为手稿看待。如果以完成状态的作品去衡量,这些“作品”显然是不够完善的。如果熊看到的恰好是黄宾虹这一时期作品,他得出上述结论大概可以理解。当然,如果熊看到的是黄宾虹正常状态下创作的山水,那就要追溯熊当时看待中国画的立场。1958年熊秉明才38岁,这个年份距离黄宾虹去世只有三年。另外,从信中提到的画家来看,即便熊不看好黄宾虹,还是把黄归在当代重要画家之列。这一信息当然也显示他身处海外仍关注国内画坛创作前沿的动态。
书信中被点评的诸画家,其实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徐悲鸿偏于保守的写实主义是众所周知的。傅抱石的画受到东洋画的影响,施彩有时太过艳薄,类似水彩,稍乏古意。李可染那时正在进行新山水探索,从写生入手,借鉴了版画的某些处理方法,颇为当时美术界同行好评。熊说李的山水近似西方的风景画,大概是以中国山水画作为参照,认为李画有风景的美感,而欠缺中国画的意致与意义。齐白石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画家,但在20世纪画坛一直是随时代洪流向前的画家。举一个例子,1922年陈师曾把他的画卖到日本,获得高价,得以跻身一流画家,这对白石可能有很大的启发,毕竟他是个职业画家。此前白石的创作已经突破清人的绘画范式,把中国乡土风情植入画中,在题材与情感上有了新的构成与赋予,绘画所示现代性非常明晰。他在绘画上所表现的中国情调、笔墨趣味及现代性,被从法国回来的林风眠与徐悲鸿所激赏。上个世纪90年代末,王方宇先生回国,我去和平饭店拜访他,王先生也谈起他40年代曾带了一批齐白石的画赴美,白石非常注重外销画的形式构成美感。2012年王方宇之子王少方携父亲作品及其收藏在北大赛克勒展出,其中的齐白石画作都是极精之品,验证了王方宇先生90年代末的说法。
黄宾虹山水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绘画,其来源比较复杂,包括他所处时代正在流行的彝器画、山水画道统、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写生,甚至有拳法在笔墨形势上的参悟运用……自然也融入了他身处时代的某种感召心印。黄画之胜显然不是笔墨形式所能概括的,是时代与个人生活阅历兴趣及绘画史的高度融合。黄画的局部往往呈现某种超前的现代性及笔墨材料肌理之美,体貌却与中国宋元以来的山水一脉相承。中国画的品评与对读,对品评者是一种考验,测试从直觉判断到已有知识体系的反应,有时候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要参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不知熊秉明晚年对黄宾虹作品的态度是否有变化?这本是个有趣的问题,现在可能已无法追踪。
熊秉明在1980年代中后期,曾三次在北京开办书法讲座。三个讲座的题目依次是书艺、书法、书道。印象中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出面主办的。我那时正在中央美院学习,有机会赶上熊先生的书法三讲。他讲的实际上是与书写有关的三种状态,以我粗浅的理解与丰子恺借三层楼喻人生境界有些近似之处,但熊先生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可能有更宽阔的背景。除此之外熊先生还谈到,即便书写者不是艺术家,其笔迹也反映书写者的个性、教养与知识积累。在讲座时,邀请听讲者上台书写,由他现场作分析。我的《雀巢语屑》记录了一则有关他的趣事:有人问熊先生,您讲起书法来头头是道,请示范几笔;熊先生答:研究书法与创作书法是两回事。
前排左起:汪世清、黄苗子、熊秉明、郁风;后排左起:白谦慎、唐吟方(李军 摄)
新千年刚过,我跟熊先生有过一次近距离接触。那是郁风先生组的一个饭局,到场的有黄苗子郁风夫妇、熊秉明、汪世清、白谦慎、李军和我。地点就在工体附近的锦都久缘。老先生们由我和李军开车分两次从黄先生住的兴华公寓拉到餐厅。郁先生说这是她常去的饭厅,餐厅的经理跟郁先生很熟,虽然安排的不是包间,那天吃饭居然只有我们一桌。老先生们各说各的。黄先生与汪先生谈新见八大的墨本与交游圈,郁先生与熊先生谈他们彼此都熟悉的一位美国作家,谈她的家庭、写作、近况,间或彼此之间也作串谈。我只是一个外表看上去腼腆,胃口奇好的蹭吃者兼旁听者。
2022/3/27北京海淀蓝旗营小区
作者:唐吟方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