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江南,春潮激荡,用打开方式阅读波光潋滟的石湖荡,发现这个位于上海松江城西南、黄浦江北岸的江南小镇,虽然知名度有限,却诗意栖居,文旅魅力彰显,让人心生驿动,越想越美。
石湖荡有美传的江南故事
公元713年,兴修了一条“自杭州盐官县起,抵吴淞江,袤一百五十里”的捍海塘;塘固而置县,就有了38年后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县治华亭县。石湖荡这个地方,也因塘固而成名。据说宋代之前,这里有一条3里长的江堤经常垮塌,突如其来的洪灾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入宋以后,在义士殷澄提议下,乡绅谢徵登高一呼,众乡亲齐心协力,将这段易塌的土江堤改建为石堤岸,并建石湖庙,敬石湖老爷,佑护石湖塘永固。另据《松江府续志·寺观补遗》记,明代钱龙锡在石湖塘建石湖道院。时至清末,沪杭铁路建成,于湖荡村的石湖庙南约100米处建火车站,站名取庙名和村名综合命名,叫石湖荡车站。车站带来了客商云集的人气,也导入了天南海北的文化互动,湖荡村随之变为石湖荡集镇。这便是从治水而有石湖塘到石湖荡集镇的前世今生。
江南小镇石湖荡的历史算不上相当悠久,但此地蕴含的江南文化却非常丰富,松江不少典型的江南文化符号,与石湖荡这方水土有缘,如“江南第一松”、“江南第一砖”、“江南第一名鱼”、“江南第一网”,还有见于《石湖荡镇志》记载的一位武举人,号称“江南第二名”,以及近期调查显示,松江乡村现存江南传统民居,以石湖荡地区存量为多。
▲ 江南第一松
先说“江南第一松”。近有作者撰文介绍胡山源与《散花寺》,其中写道:“1923年,好友钱江春邀请胡山源到松江景贤女中任教,由此他又结识了侯绍裘、洪野等好友,几人曾有远足石湖荡看古松的雅行。”此松便是原位于石湖塘集镇西市稍楞严庵中的1棵根盘半亩、树形苍古、树冠如云的罗汉松,相传为元代著名文学家杨维桢手植。这棵树龄600多岁的罗汉松,不仅让人对松江姓“松”产生了情感上的关联,而且对其历经风雨洗礼所象征的人文精神赞叹不已。所以,这棵扎根在百姓心中的古松,成就了一个乡名,即石湖荡镇的前身古松乡。
▲ 刘砖王(周洪声绘)
续说“江南第一砖”。明代松江李塔汇出了位江南制砖能手“刘砖王”,烧制的砖块敲击有金属声,当地百姓称之为“金砖”;金砖脱颖而出后成为官府运至“京仓”献建故宫和紫禁城的建筑用砖,又称“京砖”。李塔汇集镇是石湖荡地区的三个老集镇之一。过去,当地建筑业“五匠”较为出名,如《华娄续志残稿》记少业匠的石湖荡人、潮梵禅院住持莲根,清光绪年间修筑了一条自院直达石湖荡的石路,宣统年间又募修里中桥,以方便行人;又如1978年去世、享年83岁的张惠龙又名张伟龙,家住石湖荡镇张庄村,上下七代共有泥水木工60多人,他本人也是修塔建房砌灶的名师,曾受聘为松江方塔大修的泥水工指导师傳。砖瓦载誉石湖荡的历史源远流长,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古松、塔汇砖瓦厂,烧出了石湖荡火热的窑温,提升了当地知名度。
再说“江南第一名鱼”。隋炀帝品松江鲈鱼脍,赞曰“东南之佳味”,范仲淹吟咏“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还有管讷的那句“长腰秔米家家熟,巨口鲈鱼个个肥”,皆诱人馋涎欲滴。松江传统饮食,“饭稻羮鱼”,米为古代贡米,鱼中最富盛名者为列于中国四大名鱼之首的四鳃鲈鱼,“乡俗以鲈鱼为盛馔”,民间有“四鳃鲈鱼八月螃,卖田卖地也要尝”的谚语相传。为了让远去的四鳃鲈重新回到“老家”松江,记得本世纪初,当代人工养殖鲈鱼基地先是落户在景名为“鲈乡遗韵”的永丰街区,后来迁至石湖荡镇,虽然只有几年光景,但也是话说松江鲈鱼从古到今、记忆犹新的一个地方。
四说“江南第一网”。据《石湖荡镇志》记,1971年,古松水产大队在沪杭铁路34号大铁桥以南1.5公里的斜塘江上,设置了1张1万多平方米的电力拦江渔网,曾称“江南第一网”。
五说“江南第二名”。清末光绪年间,石湖荡张庄村出了位武举人夏树堂,武举考试,表现出色,连发五箭,全中靶心。《石湖荡镇志》载:“本应考为江南第一,但因不守规则多射二箭,屈居第二。”
六说江南乡村传统民居。夏逸民从2020年9月开始,对当下分布于松江区7镇1街道的农村江南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查,计有130多处,其中现存数量“石湖荡最多”。当地农村老宅以四坡屋面和一埭二厢或二埭四厢为多,此类歇山顶屋面不仅散热快,泄水畅,而且屋架为榫卯衔接,具有抗震韧性,眺望起来,又见形塑外观轮郭之美。物以稀为贵,因为得以保存下来的农村传统民居数量稀少,其作为乡村文旅资源价值也就显得更为珍贵。
石湖荡有美丽的江南水景
人在荡里走,如在画中游。水是江南的风韵和灵魂,也是石湖荡最为诱人的风光和气质。松江有山有水,石湖荡有水无山。看似有所缺憾,实则天公有意为之,即把写好山水这篇大文章交给了松江,让在水一方的石湖荡,得风得水,尽情荡漾。不过,细品石湖荡镇名,同样有松江九峰三泖、山骨水肤的刚柔并济,化育石湖荡人朴实稳健的品格,涵养石湖荡人上善若水的智慧。
石湖荡与有些曾是江南水乡现已楼宇林立的地方不一样,依旧拥有波光粼粼的一番迷人景象。该镇境内有大小河流110余条,总长119公里,水面积达597公顷,其中有12条市、区级河道,称之为泾的有园泄泾、横潦泾、竖潦泾、小横潦泾;称之为河的有泖河、南界泾河、姚泾河、坝河;称之为港的有油墩港、石湖荡港、大蒸港;称之为塘的有斜塘,且多数河道的宽度在150米以上。另外还有总长度71.99公里的村级河道,水网密织,纵横交错。这里据浦江之首,有两条大河为浦江源流,同时又有一条条穿行于农田和村庄的小河,临河人家,鸡犬相闻,隔河相望,呈现人水相处、此间安乐是吾乡的江南意象。
之所以喜欢石湖荡的水,因为水面波光粼粼,水底沧桑沉浸。我曾登高九峰山,拜水石湖荡,去寻找松江山水文化的古老记忆。例如九峰三泖,皆可代指松江,但佘山、天马山、小昆山等九峰如今苍翠耸立,历历在目,而按水流位置所称的上泖、中泖、下泖,或据大小形状所称的长泖、大泖、下泖的三泖景象何处可觅?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萦绕百余里的浩阔三泖,至清代几乎被围垦成泖田,残存部分今称泖河。
记得十几年前,去过现属青浦区的太阳岛,在泖塔上眺望泖河波光;此后又去过松江小昆山镇与青浦交界的地方,感受西晋陆机对晋武帝所说的故里之水,温度宜人,“三泖冬温夏凉”。今由西北流向东南的泖河水,又把我带到地处三泖中部、地势低平也一向低调且素有“泖田乡”之称的石湖荡。泖河水流入斜塘,在浦江之首三角渡与圆泄泾交汇,经横潦泾入黄浦江。《石湖荡镇志》记泖河位于石湖荡西北端,南距石湖荡集镇2公里。西起青浦、松江两区交界处,东讫斜塘,长5公里。上段长2.5公里,面宽400米;中段1.2公里,呈橄榄状,最阔处700米,分南北两航道,中间淤积已成陆地,形成小独圩岛。这个小独圩岛,就是位于泖新村北首俗称放狗圩或放狗墩的泖岛。
四面环水的泖岛,是浦江上游斜塘前端冲积而成的水中绿洲,东西长550米,南北宽330米,自然标高2.4米,总面积约459亩,建筑面积2523平方米。2011年市堤防办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护堤和防汛通道、码头、水电等基础设施。目前岛上生态体系处于原生态,物种丰富,飞羽翩翩。在我的展望中,泖岛是个泖水碧连天、倒影柳含烟的优美生态园,周边水体和岛上的各类特色植物,无不打上了一方水土的乡愁印记,是无声的画,有声的诗,美传的故事。我甚至想像这里就是《七侠五义》小说中描写的那个位于松江府荡南的陷空岛;石湖荡泖河一带,就是芦花荡的所在地。话说开去,过去无论是古松书场,还是张庄书场,当地百姓农闲时进茶馆听书,《岳飞传》《七侠五义》等百听不厌。
行走石湖荡,心中水荡漾,水路开发前景,令人越想越美。我设想过走水道游览石湖荡的一条风景线,车至横潦泾北岸、九O一厂南端的江边码头是第一站。据说江边码头是个证照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可以激活利用的现成码头。随后船向泖河行,去游赏那个不是仙境却弥漫江南意境的泖岛;再至三角渡,也就是浦江之首,算是第二个水码头。这里有气宇不凡的春申堂䢖筑和水文化展示馆以及大气磅礴的江面景观,还有望欣赏到石湖荡民间舞蹈《荡湖船》和采菱姑娘唱江南的表演,以及柔美的水袖舞和参与互动的踏歌起舞等。
浦江之首有列飘逸着茶香和书香的小火车,我梦想着上车去喝一杯咖啡,在这列火车书店里浏览写松江的一车书,还有通过数字化形式进行资源转换的精彩呈现,看松江古为上海历史文化发祥地,江南水乡灵动地,文化名人荟萃地,今为国际花园城市和美丽乡村游赏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地。扫码点赞,记住了此地谐音“冬夏春”,再游览东夏村,感受来自农事节令和“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的乡风村俗活力,让身心装满秋收的喜悦,而后在此用餐,收获除了筷子一切都可以放下的感觉,再登舟向东驶向米市渡转上一圈,回到江边码头后驾车前往李塔,延寿寺。也许,在江边码头上岸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挥一挥手,默默浅唱:起风了,我不怕尘世的烟火,我怕自已的碳燃得太快,不够等一个人回来!也许,会在回家的路上纵情放歌:生活不止是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总之,神驰“泽国无三伏,风帆又一州”的石湖荡,看几行白鹭飞向远方,景养眼,情走心,云彩也变成寄给春天的信,逐梦而行,未来可期的感觉真好。
石湖荡有美奂的江南诗行
民歌是人类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石湖荡地区的民间歌谣大致分为劳动号子、风俗山歌、抒情山歌、爱情山歌、儿歌等五类,其中富有情趣,以问答式呈现的民歌丰富、生动,彰显波光灵动的智慧,如《四句头山歌》问道:“啥鱼游来黑油油,啥鱼游来像绣球,啥鱼游来空好看,啥鱼游来半爿头?答:黑鱼游来黑油油,浜姑鱼游来像绣球,窜条鱼游来空好看,箬毯鱼游来半爿头。”
石湖荡传唱的爱情山歌,情真意切,清新如水,如当地称筵席为“酒水”,有首《卖酒》民歌唱道:“姐开一爿美酒店,酒香味醇无价钿,千两黄金酒勿卖,一番情爱换人意。贤姐卖酒讲情义,无情郎来酒勿见,有情郎来酒缸开,郎吃酒来姐心醉。”又如《藕丝要比铁索牢》,唱的是“初搭私情难牢靠,三根藕丝搭座桥。只要姐郎合心意,藕丝要比铁索牢。”
莼鲈菱藕,擅美东南。施蛰存《云间语小录·菱》载:“釆菱者多少女,坐木盆中,浮游菱蔓间,时讴小曲,清婉可念,是曰菱歌。”说到松江水红菱,以草长浜产最著名。但自古以来,水红菱同样是石湖荡的水生植物之一,当地釆菱姑娘也同样爱唱甜蜜蜜的菱歌:“哥挖藕来妹釆菱,藕颈缠住红菱藤。有心让哥红菱采,只怕塘边有闲人。”
民歌化为诗人的营养,便会溢出美妙的诗情画意。管时敏诗叹:“九点吴山梦里青,远烟疎树晚冥冥。何时买得螭头舫,一曲菱歌泖上听。”从清代黄霆《松江竹枝词》组诗中看出,三泖水域曾是菱的家园,如其诗曰:“长泖东南近秀州,半为烟水半汀洲。鹭鸶飞破夕阳影,万点菱花古渡头。”黄霆同时唱叹石湖荡的恬静优美:“石湖塘北数幽居,团泖(圆泖)人家画不如。晓起尽将朱网晒,筠篮叠叠卖银鱼。”张子野《泛松江》诗云:“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在我想来,石湖荡是吴中三泖育秀之地,这里不仅有华亭人陈凤业《泖湖釆莼歌》唱叹“柔如侬心绕郎意,滑如依臂待郎持”的吴侬软语诗情,而且有华亭人杨日照《从长泖过斜塘》抒怀景象:“万顷白云迷客棹,一湾秋水下斜塘”;还有可以抚今追昔的一片红艳艳风光。我曾在开春之际,前往石湖荡参加红花草节,观赏红花姑娘演绎当地素有秋播以种绿肥红花草为主的农耕文明传统;继尔思及解放初的泖荡田,一年只种一熟早籼稻,当地俗称为“赤稻”;由赤稻追古而怀,明代崇祯《松江府志·物产》中,记有粒大、芒赤、五月种、九月熟的红莲稻。再看石湖荡的水上、田园、路边,鸟语春声动,花开别样红。人在石湖塘,诗情伴潮涨,生发鸟似树上花朵,人似花海渔舟的无尽感慨。是的,旅游不只是行走,更是身心与万物的沟通和交流。
石湖荡有美味的江南美食
水生土长的石湖荡,水生可食之物丰富多样,如“八水仙”、田八样”,都是当地水生食材。“八水仙”即茭白、莲藕、水芹、芡实、慈姑、荸荠、莼菜、菱角;其中,陆机赞美的“千里莼羮”,今人多以千里湖解之,其实并不独指太湖,嘉庆《松江府志》载:“莼菜,出华亭谷及松江,四月生,名雉尾莼,最清美。”而三泖原有泖湖、谷水、华亭谷和谷泖、泖水等称谓。此外,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子、野鸡头,它浮在水面,属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实可以做成美味的上等甜食,叶柄、花茎和果实皮皆可炒熟食用,是一种有益于补虚的滋养食品。明代《吴邑志》记有“芡出横山南荡”之说,虽非指松江横山和石湖荡,但石湖荡水域也有芡实生长。
镇志记水网密布的石湖荡,箬塌鱼、白丝、塘鲤鱼、河豚、鲈鱼、白鲳鱼等水产河鲜多达30余种,过去水稻田里就能产出作为当地农家荤菜的“田八样”,即鱼、蟹、蟛蜞、田鸡(青蛙)、黄鳝、泥鳅、田螺、螺丝。当地乡民,临水而居,靠水吃水,弄水而欢。蚌舞是石湖荡民间传统水族灯舞,又名“蚌壳灯”。表演时由少女扮蚌姑娘,人在蚌壳中操控开合;男角是一渔翁,撒网捕蚌,蚌姑娘左躲右闪,舞步欢快,与渔翁诙谐互动,幽默地呈现水乡生活灵动的一幕。
到石湖荡做客,吃吃水生的、土长的,再品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会更深切的体会到,一方水土,厚德载物,滋养百味。我曾在石湖荡镇政府食堂、金泖渔村和恬润酒家用过餐,如今回味起来,依旧唇齿留香。不过,人都有偏好的一口,住在松江城里,却偏好安徽土鸡蛋,常到茸城路北面的一家专卖小店去买些回来。最近一次,发现小店里除了黄山、大别山草鸡蛋外,新上架出样了一筐石湖荡土鸡蛋,价格每斤20元,是小店所有出售鸡蛋中的最高标价。俗话说,好货不便宜,买了两斤试吃,要色有色,要香有香,品之确有土鸡蛋那种诱人的味道。
我有个习惯,对留在心里挥之不去的美味,总想有更多的了解,故去查阅《石湖荡镇志》,结果有所失望,镇志上虽有饮食、服务业章节,却未见名菜名点记载。我知道记录客观史实是志书的基本要求,但这与我眼里看到的、舌尖上品到的,心中想到的,似乎落差较大。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石湖荡恬润酒家用餐,吃得越香越是感伤,最后还是这家店主给了我莫大宽慰。店主姓宋,土生土长的石湖荡人。他说自己对于做菜的追求讲究“最到位”。用他的话说,鱼虾要鲜得最到位,甜食要甜美最到位,腊货要腊香最到位,荤素要搭配最到位……他告诉我,自己的阿大、阿奶、阿爸、姆妈,都能烧出一桌好菜,他的女儿现在对乡土美食文化很感兴趣,一门心思想闯出一条继承与发展乡土美食的路来,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写出家乡美食传美名的时代新篇章。
▲ 朱氏(碧云)口授烹调技艺(叶菁绘)
据说这对石湖荡宋家父女,有意从明代华亭人宋羽根据其母杭州人朱碧云口授所著的《宋氏养生部》中,汲取食品制法技艺精华,结合当代人口味和当地饮食风味,由易到难,逐步推出手工制作的特色食品和菜肴。他们打算先取文化寓意为“高中”的意思,在过去试制试吃了年余的基础上,今年推出“九峰糕”、“泖田粽”;再用当地产的优质米,配上九样原料,制作象征九峰三泖米好、天长地久吉祥的“浦江九宝饭”。此外,送你品尝的美味是“宋家卤味”,精制而成的腊货香肠是“食湖香腊肠”;再创制一桌以河鲜为主打品牌的“食湖鲜”土菜,为石湖荡一镇一品美食文化赋能添彩。由此想到,古人厚重的美食专著,无不是时序更迭、与古为新的现实美味累积而成。老味道是“根”,新老融合的舌尖美味,又何尝不是未来美食之“本”!所以,相信有年轻人加入且注重推陈出新,自会有“岁酒梅花酿,春衣燕子裁”的喜人新气象。
石湖荡还是那个我心怡的石湖荡,但一想到这里有美传的江南故事,美丽的江南水景,美奂的江南诗行,美味的江南美食和美观的江南乡村民居;一想到石湖荡镇有个唯一地处浦南的洙桥村,正吸引外来文人墨客来此收获创作灵感和村居生活幸福感,如书画爱好者顾林林、乡村研究纪实作家侠客等都已在此久住;出席今年松江区两会代表鲁芳,也看中了村里的古银杏树和大片农田,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表达了立足乡土、造福乡亲、发展民宿产业的梦想追求;一想到曾任上海市游泳队队医的陈金宝,这位现年八旬的气功大师,如今移居石湖荡镇李塔汇中心村,沐浴乡风,亲近田园,安享晚年,自感内心更宁静,气功更精纯,好感欲加油然而生。举望眼,山城连景,水陆联动,观水亲水看松江,石湖荡有望成为江河连通苏浙的一条文旅“lP走廊”。那座曾为南来北往船只“航标”的李塔,目送一艘艘游船在波光荡漾中徜徉,游客们陶醉于沉浸式的体验之中,或在倾听松江故事,或在观看3D影像,或在望水发呆,享受着时光浸泡岁月的自由宽松,越想越美。
像春天说来就来了似的,梦想如此真切,甚至可以触摸,令人且行且歌,优雅温馨,心生妩媚。再看这川流不息的浦江水,似血脉一样连着松江各大景区,一旦用水线串起珍珠般的景点,必彰显游百里松江水道,看古今云间风景,外连内通、资源共享的无限活力。故期待市、区有关方面描绘文旅之舟游览松江新蓝图,并以石湖荡先行先试,早日拉开松江水上游序幕……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