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代建筑,临水而建,较为普遍。所以,游览今日松江,哪里有水有文物古建筑,哪里就有历久弥新的古朴灵动风光。泗泾二字,波光粼粼,水漾风华,让一座枕流而眠的古镇,富有了沉静文雅的气质。2019年7月24日,修旧如旧的泗泾下塘管氏宅,容颜焕彩,书香飘逸。上海传媒旗下的新华书店,本着构筑百姓精神家园、服务文化雅镇建设、助推松江文旅发展、让古建筑活起来的初衷,在探索保护与利用之路上打开了管氏宅这扇沉甸甸的大门,开出了一家名为"南村映雪"的实体书店。
南村映雪,店名很美,诱人品味。原来,这四个字不是成语,而是用当地两个历史掌故组合起来的一个富有厚重地方人文底蕴的名称。"南村"在泗泾哪里?"映雪"又蕴含着怎样的诗情画意?在"南村映雪"书店,我在一本本书中追寻,心似穿越沿泗泾下塘而筑的悠长楼廊,历史景深处,悠然见南村,恍然映雪境。
南村,古在松江城北方向。明正德《松江府志》载:"元时水深林茂,南浦环其前……陶宗仪南村草堂在焉,隐居于此。"这里地偏春自胜,暖翠望山明,浦水波影清,"图画依约天开",别有田园真趣,为文人墨客心怡的雅集之地。元末四画家中,黄公望绘《南村草堂图》,倪瓒绘《南村隐居图》,王蒙绘《南村真逸图》,皆为"买书买农具,作业岂辞劳"的陶宗仪而作。陶宗仪(1329一1417年左右),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今浙江)人,元至元年间,为避兵乱,寓居泗泾南村。据《泗泾镇志》记,元代南村在今洞泾镇砖桥村顾村泾一带。陶宗仪在此耕耘一方园圃,种植果蔬甘薯,其余多种菊花。他笔墨自随,劳作之暇,休于树荫之下,或抱腹而叹,鼓腹而歌,或摘叶书之,随后放进埋在树旁的空瓮里,后成30卷《南村辍耕录》。从《南村辍耕录》里保存有丰富的元代史料和转引他人之文中看出,这本书全是用树叶写成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许多摘录和引用史料没有必要到田边去抄到树叶上。《南村辍耕录》一书,很可能是部分在田园树下摘叶而书,部分书于耕读之所南村草堂内。邵亨贞《草堂记略》中有"左右列琴瑟书册"的记载,既是对陶宗仪富有生活品位的介绍,同时也表明南村草堂是陶宗仪读书写作,独享平静悠闲心境的地方。
陶宗仪是我国元代胜出的一位大儒,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陶宗仪与王逢同为记传黄道婆事略的第一人。黄道婆之所以被奉为中国棉纺织业始祖,其史实依据主要源于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黄道婆作出了三大历史性贡献。此外,陶宗仪辑录自三皇五帝至明初书法家2122人而成《书史会要》,是一本认知我国文字发展变化的书学和文字学的重要学术著作。陶宗仪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还是优秀的文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南村诗集》4卷,《沧浪棹歌》1卷,小说《说郛》100卷等。欲知千古事,不少出处来自陶宗仪的著述,如"桃符"是什么?陶宗仪《说郛》引马鉴《续事始》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书神荼、郁垒之字。”由此,对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中的那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有了历史背书基础上的理解。又如明人冯梦龙的《白玉娘忍苦成夫》,陆釆的梨园戏《程鹏举》和京剧《生死恨》等,故事出自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四《妻贤至贵》一文。再如"乌龟不咬人一一吃相难看",是泗泾歇后语,还有骂人的话,只缩头乌龟,在雅俗共赏的《南村辍耕录》中也能找到"缩头龟"一说。总之,无论是南村这个地方,还是陶宗仪号南村,或是南村草堂,都有在水一方的江南旧影,桃花源般的闲适恬静和南村十咏的如梦画境。
虽然冬天的泗泾也下雪,也有雪压"竹主居"、冬绿江南韵的南村景色,但"南村映雪"中的"映雪"二字,并非取自雪景,而是另有一番人工秉赋、巧作天合的无限意趣。这就要说到比陶宗仪年长且住得较近的一位当地老友孙道明了。孙道明,字明叔,华亭泗滨里人,自号停云子,又号泗滨老人。名、字、号,是古人的第一、第二、第三称谓,也是一个人的文化符号。古人取名在先,童子无字,行成人礼就到了取字的年龄了。所以,一般来说,名和字往往更多包含父母和族中长辈以及师长的殷殷期盼,而后取的号称最能体现本人情趣志向,且具有清高脱俗的风雅品位。远离尘世功名利禄的在家道人孙道明,喜欢抄书藏书,擅长洞箫,且乐游山水,时造一小舫,名"水光山色",停泊于南浦,自号"停云子"。他与陶宗仪投缘,经常一起泛舟南浦,放乎中流,呼酒对饮,忘情江湖,陶宗仪即兴制词,孙道明倚箫吹曲,宛如仙人一般其乐融融。这位泗滨老人于泗北村居辟有一室,藏书数千卷。他别有会心,藏书斋四壁长窗统统糊以白纸,又在各类书套上悬挂洁白牙笺,美名其曰"映雪斋"。
话说开去,《三字经》中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之云;成语中有“囊萤映雪”典故,皆与发奋读书有关。泗泾孙道明最为欣慰的人生快事,莫过于延请四方名士到他的"映雪斋"阅览藏书。由此及彼,感叹当下在泗泾老宅中开出的"南村映雪"书店,又何尝不是承前启后的儒林新传、文脉延续。我毫不怀疑,如果"南村映雪"书店能够持续升温,将古代南村的烛光灯影,润墨书香,续传为点亮一座千年古镇的人文灯火,形成新时代、老泗泾闪光的文化品牌,"南村映雪"四字,会成为一个典出泗泾人文故事的新成语。
自元末陶宗仪成功举办文人雅集"真率会"以来,泗泾文风绵延,书香飘逸,古代和近当代著述者众多,如撰著《云间志略》的李柬;晚明在古范园中筑有书斋两间,"墨池"一泓的范允临,相传其为北宋范仲淹17世孙;还有书法宗王羲之,时与王梦楼、梁山舟齐名的清代娄县泗泾镇人秦渊等。泗泾有马相伯、史量才故居,有对我国古铜鼓作出深入研究的开山者闻宥,还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留下了诸多诗文专集和科研专著。
泗泾,因四水会波而迸发活力,因名人辈出而彰显魅力。最近三年里,在人文松江建设春风吹拂下,人文泗泾系列丛书《四水会波说泗泾》、《南村映雪泗泾里》、《闲话漫谈七间村》、《南村诗集·笺注》相继成书出版。泗泾同时在保护修缮合理利用老建筑上不断走出好棋,并持续发力,如在充实丰富程氏、孙氏、管氏宅内涵上进行新的开掘,尝试依据口口相传的老故事,创作编写了三宅主人传奇。时下,人们游览松江老城古宅,可赏"三宅缘墨",品味泗泾下塘老建筑,可读《三宅一生》。综上所述,泗泾还是那个波光粼粼、书香浸润的泗泾,但因"南村映雪"文脉生生不息,让这个滋养一方乡民和百代过客的江南小镇活色生香,更加令人回味和充满期待……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