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回镇班利村地处普洱市澜沧县这个云南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西南部,作为拉祜“摆舞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是享誉全国的拉祜族“摆舞”诞生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鲜明的拉祜族文化、民间歌手、艺人远近闻名。全村共有10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077户3596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480户1528人,拉祜族占比达78.31%。
2018年末至2021年,上海市黄浦区连续三年帮扶东回镇班利村,按照“整体打造、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既聚焦按期脱贫摘帽,又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班利村临近空港的交通地利优势和作为“摆舞之乡”的传统文化优势,打出一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组合拳,累计投入沪滇帮扶资金2937万元,其中计划内资金2370万元,计划外资金387万元,村企结对帮扶资金180万,帮助班利村实现整体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传统文化传承焕新,并建立起符合班利实际、具有班利特色的稳定产业支撑。
主要做法
(一)提升基础功能,重塑村寨面貌。2019年,投入沪滇帮扶资金264万元,在班利大寨内实施组内道路硬化,新建雨水沟渠,道路两旁及房前屋后种植经济林果1000颗,结合班利村实际情况,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村寨整体面貌得到有效改善。针对班利村人口集聚,但缺少商业配套的情况,2019年至2020年整合五里桥街道“携手奔小康”资金30万元、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村企结对资金120万、上海世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村企结对资金30万元,实施班利村村集体经济提升项目,建设面积达944平方米的两层交易场所,有效弥补了村功能短板,发展了村集体经济。2021年下半年投入资金705万元,改造传统拉祜族干栏式建筑,实施亮化、美化、地下管网工程,打造一个集中连片区域的特色民族文化村落,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文旅品牌,有效提升班利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周边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二)做强产业项目,丰富增收渠道。2018年末,投入沪滇帮扶资金100万元,在那得头组新建牲畜集中养殖房2857.14 平方米;2019年,投入沪滇帮扶资金436万元,在班利大寨新建标准化猪圈7280平方米,实现人畜分离、集中养殖,既推动原来人畜混居、畜粪横流的村寨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又确保原有一定基础的牲畜养殖产业得到有力支撑,生猪养殖产业进一步巩固发展。引入金融扶贫产品,开展猪饲料“保险+期货”扶贫项目,借助期货和期权工具实现风险对冲,惠及建档立卡户约600户,项目总保费100万元。针对班利村每逢赶集沿路设摊、阻塞交通的情况,2020年,投入沪滇帮扶资金465万,实施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新建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和展示中心共1165平方米及挡墙、排水沟、道路、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既满足了村寨农特产品日常交易的现实需求,又与后续建成的民族文化展示设施相配套,作为外来观演游客的消费场所,为东回镇乃至整个澜沧县的特色农产品提供销售展示空间,助力消费扶贫。2021年下半年投入资金400万,用于建设班利大寨现代农业示范园,依托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团队,种植林下咖啡50亩,种植鲜花、瓜果等100亩,并配套蓄水、灌溉等设施,实现农林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三)挖掘传统文化,振兴“摆舞之乡”。为传承弘扬拉祜族传统文化,把临近机场的交通地利优势转化为吸引客流、发展旅游的产业基础,把“摆舞之乡”的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产出和发展动能。2020年,协调黄浦区计划外援助资金67万元,实施班利大寨民族文化展示设施及周边配套优化建设项目,改造提升文化舞台,增设遮阳大棚和防腐木看台,新建音响控制室、演员更衣室、景观等附属设施,协调上海邦维文化捐赠户外功放音响设备一套价值近5万元,为把班利“摆舞之乡”打造成为文旅扶贫的又一示范点奠定了硬件基础。扶持班利村加强与文化企业、民间艺术团体的合作,依托黄浦区区域化党建平台,引入上海市东方证券、上海市兆舜文化传媒公司,对歌舞节目、舞台演出进行公益指导;邀请县文化馆和澜沧舞色拉祜舞蹈培训机构对60名文艺队员进行形体训练和歌舞节目编排,达到公开展演水平。2021年又协调上海市黄浦区总工会资金40万元,改造提升班利村民族文化传承展示馆,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强宣传参观展示的功能,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以民族特色、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为核心的文旅景点,借势文化旅游业拓展发展致富路子。
(四)注重扶智扶志,激发内生动力。扶持“爱心超市”建设,推行积分考核、评定、兑换机制,通过“勤劳改变生活、积分改变习惯、环境提振精神”的正向激励,切实激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将上海阳光善行公益服务中心引入班利村,实施“雅八雅咪”助学计划和“守护星”儿童青少年健康保护项目,开展学龄前儿童普通话教学课程、素质教育及家庭亲子教育,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受益家庭68户。引入上海宏天教育基金会、上海清算所等单位在班利小学配资建设悬浮式拼装运动球场,引入上海翰鸿律师事务所在班利小学设立奖学金。2021年,又引入上海宏年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捐赠110万元建设班利村“小面包”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引入上海哒伊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捐赠110万元建设班利村“银荷”图书馆,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和文化提升。
实际成效
在沪滇两地连续三年的合力帮扶下,班利村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精神面貌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3847 元提升至 2020年末的6615元,贫困发生率则由42.5%降至目前的零发生率,成功实现脱贫出列到乡村振兴的“换挡提速”,“美丽乡村、魅力班利”的步伐越迈越稳。
(一)人居环境大改善,村容寨貌换新颜。道路硬化等项目的实施,使农户进出的泥巴路变为宽敞整洁的硬化路,人畜分离、雨污分流等项目的实施,使班利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得到完善,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村容寨貌焕然一新,受益农户563户202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6户585人。
(二)产业发展显成效,群众增收有保障。通过扶持现代农业种植和牲畜养殖产业发展,班利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将民族文化展示和农特产品展销结合起来,把引入客流和导出商品衔接起来,推动班利由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向对接市场的商品经济转变,拓展了增收致富的渠道,壮大了集体经济的收入,解决就业安置岗位50余人,户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辐射带动481户1532人脱贫致富。
(三)文化传统再弘扬,精神文明展新貌。通过对班利“摆舞之乡”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唱出脱贫攻坚一句句心声,唱出小康致富一声声希望,激发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推动“直过民族”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走出新路子。2020年10月,12名班利村民走出大山到上海展演,代表普洱市推介文旅资源,宣传少数民族文化;2021年5月,近百名村民到昆明参加电影《农民院士》拍摄和快闪活动,唱出拉祜人感恩党、感恩政府的心声。通过引入助学计划,从娃娃抓起,改善村寨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家长亲职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班利村“感恩党的好政策、唱响美好新生活”的故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先后登上云南卫视《云南新闻联播》、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大口马牙《说走就走》的荧屏,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云南日报、云南经济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都对班利村“摆出一个春天、摆出一个未来”的故事进行了报道,并通过新华社外语频道传播至28个国家和地区。
经验启示
(一)注重整体打造,形成“组合拳”。澜沧县域面积大,发展滞后情况突出,我们一改以往“撒胡椒面”式的帮扶模式,采取整体打造、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实施项目设计,打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组合拳”,着力打造沪滇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动当地发生革命性、根本性、历史性的翻天覆地变化。
(二)注重扶智扶志,拔掉“贫穷根”。脱贫致富、振兴乡村必须智志双扶、斩断穷根。我们坚持从娃娃抓起,从思想帮起,从观念扶起,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当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帮助和指导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着力激发“直过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三)注重社会参与,打好“歼灭战”。在沪滇协作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用好上海市级援助资金、黄浦区计划外援助资金外,还积极争取县级统筹资金,并将街道的携手奔小康资金、企业的村企结对资金、社会的爱心援助资金整合进来,积极引导东部地区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共同加入到对口帮扶行列中来,汇聚各方资源,集中优势资源打“歼灭战”,构建起全方位、大协作的新格局。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赵征南
转载: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上海驻昆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