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新桥镇食用菌大棚建设项目受益百姓
2018年初,嘉定区与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正式结对以来,两地充分利用上海市和嘉定区在人才、规划、市场、信息和资金等方面优势,立足“中央要求、牟定所需、上海所能”,以“巩固、拓展、衔接”为主线,紧紧围绕“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目标要求不减、帮扶成效不减”的总体要求,重点在“三个瞄准”上下功夫、求实效,持续实施全方位、多领域精准帮扶行动,帮助牟定补齐了一批民生急需短板、打造了一批产业发展样板、推销了一批优质农特产品、培育了一批干部技术人才,助力牟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截至2021年11月,三年多来上海市和嘉定区共实施帮扶项目179个,项目直接受益群众10万余人。
瞄准瓶颈急需,持续发力
牟定县多年来由于交通闭塞、干旱缺水、土地贫瘠。因此,我们重点瞄准急需短板,始终把困难群众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发展难和增收难等突出问题,分轻重缓急,采取项目化方式予以帮扶,并积极动员上海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等捐款捐物,实施了安全饮水、助学帮困、医务培训、助残就业、妇幼关爱,以及贫困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和人居环境提升等帮扶项目,及时补齐了一些发展短板。
三年多来,按照提质增效的思路,一是持续发力巩固基础设施短板,累计硬化全县村间“致富路”80余公里,建设机耕道路180余公里,有效解决因交通不便带来的农产品滞销问题,43个村民小组8400多名群众因此受益,通过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成功打造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是持续发力强化社会事业短板,通过沪滇帮扶项目先后让34个村民小组1.1万余名群众喝上“放心水”,建成了36个脱贫村光伏电站,设立了40个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结对帮扶了164名贫困学生,为5200多名学生捐赠了校服、被褥和学习用品。
三是持续发力破解经济发展短板,牟定地处滇中之中,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干旱缺水而困扰,我们累计建设130公里沟渠、240公里水管、358个蓄水池,通过引进企业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流转的3万亩“望天地”变成了如今的“致富田”,有效破解了“望山愁、望水愁,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困局。
瞄准市场导向,占领高地
结合牟定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我们紧紧围绕本地特色创新、市场需求创新、市场收益持久来积极填补原生态产品和东部市场需求的落差,提供劳动力培训、品牌宣传、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配套作为支撑,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为持续提升帮扶成效,一是占领特色农业领域高地。坚持以扩大当地农特产品市场规模和市场价值为导向,瞄准市场供需关系,秉承差异化的原则,精心打造新桥镇农光一体产业项目。累计投入沪滇协作帮扶资金405万元,援建菌棒生产车间1座,同时利用光伏板下方空间建设122个大棚,节约土地20余亩,由当地龙头企业承租,上海农科院实地成立专家工作室给予技术指导,发展高端食用菌种植。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项目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按照投资总额一定比例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开辟公益性岗位等。目前项目增加临时就业岗位400余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左右,每人每年可务工增收2.5万元,近200户农户通过入股合作社的形式获得收益。一个集“种植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科技人才支撑”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逐步形成,有力稳固了脱贫成效。
二是占领农产品加工领域高地。坚持以提升牟定农特产品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为导向,瞄准当地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彝家香”火腿,通过改进加工技术和包装走出山门,直入上海嘉定惠民超市等企业,“数码彝家火腿1号”产品还成功在香港数码资产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促进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附加值大大提高。同时,积极引进上海企业前来投资合作,对县内屠宰场升级改造,使当地生猪肉通过冷链销往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引进东部地区企业前来发展生猪养殖,建成年产10万头的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迈康兴生猪养殖基地,在全县形成了集“养殖+生产+销售+冷链物流+科技+深加工+互联网金融+品牌”等为一体的“二师兄”产业链。
三是占领旅游休闲领域高地。坚持以提高旅游休闲资源开发水平为导向,瞄准牟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在江坡镇,牟定县对当地一家果脯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产品包装改进,引进人才设立专家工作站,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帮助发展种植市场前景较好的江坡镇红李5436亩,带动农户1382户585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7户428人),打造了“种植+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江红李”产业链。年度,近190吨新鲜李子已经远销全国,江坡镇正着力发展集李子采摘、垂钓、餐饮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全力打造“江红李旅游节”。
瞄准产业振兴,扩大覆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牟定紧紧围绕长效脱贫和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瞄准产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实施了“布点补短、连线为链、成片造园”三部曲产业帮扶模式。
一是长效产业实现全覆盖。采取项目化“布点”,在牟定县7乡镇先后发展了芦笋、花卉、李子、中药材、软籽石榴等产业基地2.6万多亩;培育形成了食用菌、生猪、李子和香椿四条产业链,不断提升沪滇协作综合效应。其中:食用菌基地实现年销售额达2800多万元。在“布点补短、连线为链”的基础上,在新桥镇集中打造了一个6000多亩的集“光伏发电+特色果蔬和中药材种植+食用菌加工培育+电商物流+科技人才支撑”等为一体的沪滇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收到良好效果。在沪滇协作项目支持下,全县目前共发展特色果蔬菜种植近20万亩,以腐乳、红梨、特色蔬菜等为代表的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形成,巩固了脱贫成效,接力了乡村振兴。
二是农特产品销售实现全覆盖。消费协作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帮扶中,牟定紧紧瞄准消费协作,积极发挥上海等地大市场、大消费的作用,通过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努力做大做强消费协作,帮助牟定进一步畅通流通链、改造生产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助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在销售渠道上,积极对接上海、北京等地企业和展销平台,努力拓展销售市场。同时,在新桥镇建成一个“帮扶助农”上海帮扶电商供应链示范基地,努力培育自主销售体系。2020年,此电商平台实现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在销售模式上,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利用各类直播平台开展直播带货,不仅要卖产品,更要推销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消费人群上,坚持B端C端同步拓展。在源头把控上,严把脱贫地区农特产品认定,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农特产品的质量检测,确保销售产品品质优良。在上海等地大力支持下,先后帮助销售了3亿多元的农特产品,有效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三是乡村振兴人才领域培育实现全覆盖。靠别人帮扶只能一阵子,靠自己发展才是一辈子。帮扶中,牟定紧紧瞄准人才培育,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和援滇干部引领”三条路径,帮助牟定干部转变观念、提素质、增动能,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三年多来,先后选送954人次的干部和人才到上海学习培训、挂职锻炼或跟岗学习,把175名贫困学生送到上海职业学院学习深造。先后邀请长三角地区10多名教授送教上门,并在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室,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邀请上海80多名医疗专家、骨干教师来牟开展面对面指导、点对点帮扶。此外,通过援滇干部专题授课、言传身教、示范引领等,并反复倡导“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干成想办法”等观念,努力让这种观念在牟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干部思想观念转变。
《“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56)
编者按: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通过征集对口帮扶地区脱贫群众的笑脸照片,讲述幸福背后的奋斗故事,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