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援滇项目受益群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域之一。版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绝佳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勐海县拥有版纳州最大的勐遮坝子(高山环绕的盆地平原),自古以来便是各族人民种植水稻的重要产区,是滇南粮仓。土地肥沃的勐遮、勐混坝子高标准农田多年来种植了多个水稻品种,使勐海香米在云南甚至全国美名远扬。
松江区2016年11月开始结对帮扶西双版纳以来,对勐海水稻的产业链延伸、做强方面,尤其是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大力帮扶,开启了滇南粮仓勐海香米全产业链发展的进程。
优质种源跨越“鱼米之乡”到“滇南粮仓”
松江,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古代便有“苏松赋税半天下”之说。松江水稻种植与种源研发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松江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松香粳1018”历经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1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这一“国字号”优质种源种植的大米具有米粒外观好看,米香浓厚等特点,深得上海市民喜欢。
上海援滇干部版纳小组前后两批援干部接续努力,从2017年引进优质种源到勐海试种,在松江农业部门专家的指导和版纳农业部门配合下,经过5年科学试验,不断总结改进种植技术,在科研和实际生产两方面取得成功,增加了滇南粮仓优质大米的系列,为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基础。
育秧设施助力“粗放生产”到“优生优育”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版纳的农业生产更加需要现代设施农业的支撑。针对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援滇干部版纳小组精准编制安排滇南粮仓勐海香米全产业链发展育秧环节项目,今年在水稻重点产区勐混镇建设现代农业种植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育秧大棚。
据科学研究对比,传统水稻育秧的问题是难以控温控湿,秧苗长势参差不齐、病虫害严重(甚至绝产)、成活率低,不符合机械栽插的要求,只能人工栽插,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现代化设施农业育秧与传统育秧相比:成活率提高20%;播种均匀、盖土厚度适中,出苗整齐;秧苗素质好(每根苗白根数增加3-8条,盘根力增强20%);满足机械化插秧及测深施肥技术,节约人工成本,提高插秧效率50倍(传统人工插秧1人/天插秧不到1亩;现代机械插秧1台/天插秧50亩);现代农业育秧较传统育秧每亩节约2至5元,且提高土地利用率(传统育秧1亩本田育秧100亩水田,现代立体育秧1亩本田育秧500亩水田);现代育秧节约时间成本,缩短育秧周期约十天;现代育秧可以控温控湿,可降低15%发病率,水稻稳产高产可提高至16%。上海援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满足周边近万亩良田的用秧需要。
科创走廊输送“松江科技”到“西南边疆”
松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汇聚了数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研平台。经过5年的不断建设,科创走廊的科创成果溢出效应日益显现。
上海援滇干部版纳小组特别重视和推动松江和版纳沪滇协作的特色打造,逐步强化版纳乡村振兴中的松江印迹、科创色彩,积极引导松江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果应用于版纳农业发展,帮助当地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传统水稻种植过程,农民在水稻生长环节凭经验种田,过度施肥、用药,容易造成环境、水体和土壤污染,也不利于大米品质的提升。今年,援滇干部主动对接松江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其生产的第四代叶面肥“芸乐收”,开展水稻生长环节的减(化学)肥降(化学)药、提质增产试验。试验测产工作由县农技中心等部门联合实施,并发布对比试验结果,滇屯502水稻品种平均亩增产超过90公斤,最大亩增产达到119.5公斤。
援滇干部协调版纳州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由勐海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承办的G60科创走廊沪滇产业技术协作暨农作物提质增产试验推广交流会9月25日在勐海举行,会上粮食生产企业和水稻种植合作社与松江科技企业签订推广使用产品的意向协议,为助力版纳实现“藏粮于技”打下基础,形成版纳州沪滇产业协作亮点,巩固好沪滇协作脱贫攻坚成果,在勐海县、西双版纳州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征程上留下G60科创走廊的松江印迹。
加工生产实现“初级产品”到“致富商品”
农业初级产品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满足的是温饱,却难以致富,因此上海援滇干部紧紧围绕版纳州滇南粮仓大米产业链的延伸、做强,连续两年在勐捧镇投资建设大米加工厂,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推动大米深加工,变“产品”为“商品”,提升大米产业的价值链。
松江优质种源“松香粳1018”连续两年在勐捧种植推广达1200亩,为农民增收、增产作出沪滇产业协作的贡献。优质水稻种植收获后,若是卖谷子,收益低下,上海援滇干部版纳小组主动介入大米全产业链的精制加工环节,安排沪滇项目建成勐捧镇精制大米加工厂。目前,工厂已投产,既解决当地群众用米需求,又推出不同品系的商品大米上市销售,实现农民增产的同时也增收。
百县百品加速“本地消费”到“广阔市场”
在上海结对帮扶云南之前,版纳滇南粮仓的大米基本上是“内销”为主,几乎没有走出云南境内。自2019年勐海县引进云天化集团下属的曼香云天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化工厂,带动周边大米种植,在深加工的基础上推出“傣王稻”“傣嘉禾”等品牌产品。
同年,市合作交流办推动申报上海结对帮扶地区“百县百品”工作,第十一批上海援滇干部到岗不久便主动对接,协助企业成功申报版纳州第一批入选的“百县百品”,由此开启滇南粮仓优质大米在上海市场的销售进程,在上海激烈的大米市场上能站稳脚跟,进入线下大型商超和沪上知名线上销售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截止10月初,公司在上海市场上销售大米 950.7吨,销售金额873.19万元。在品牌企业带动影响下,版纳当地的其他中小型大米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在上海市场上的销售额实现逐年增长。沪滇协作大背景下,上海和松江的消费帮扶在市场端有力支撑了滇南粮仓中高端品牌大米的销售,为开拓上海大市场打下坚实基础。松江和版纳的产业协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贡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傣族人民古老的谚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千百年来一直在传诵。
优越的农业发展环境是滇南粮仓的自然基础,沪滇协作用松江的种源、上海的科技、干部的理念,为大米生产这一传统的产业在全产业链延伸、做强上注入合作的力量,可谓“品种可推,农民增产”“品质可控,市民欢迎”“品牌可塑,市场广阔”,必将为版纳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上海援滇干部,西双版纳州政府副秘书长王福友表示,将继续推动滇南粮仓勐海香米供沪外延基地建设,根据当地仓储设施陈旧的状况今后将围绕现代仓储仓建设布局沪滇项目,服务国家粮食仓储安全,减少仓储环节的粮食浪费。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援滇干部将接续奋斗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赓续沪滇世纪情缘。
《“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54)
编者按: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通过征集对口帮扶地区脱贫群众的笑脸照片,讲述幸福背后的奋斗故事,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