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桥
车在马路边停下,右侧是一座桥,看上去很有年头了。青石板桥面一级一级,有几块开裂了,像是在证实桥的年份。下了雨,脚踏在石板上,是双重的滑,一是湿而滑,二是年久包浆而滑。桥面两边有石桥栏,桥面青石板要比桥栏色重很多,看似年份更久些。原先可能没有桥栏,是为安全,后来装上去的。
这样的石桥,江南多见,不过这座桥自有特别之处。桥的两头像是两个世界,一头是典型的江南水色乡野,还有一头则是标准的都市马路,离桥不远有公交车站。都市和乡野,由一座有年头的桥做了界定。这是江南水乡中不多见的。烟雨则是为我们到来,添了几笔水墨风情。
桥边有立碑:“隆兴桥,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隆兴桥的传说,要溯源到宋高宗年代了,是一个孝子的故事,有了隆兴寺,再造隆兴桥;隆兴寺后来拆毁,几年前在别处重建,隆兴桥倒是没有动迁。
几位同道都不太相信这座隆兴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应是重建的,但是重建也有上百年了。至于桥底下流着的上塘河,则是有着比京杭大运河更悠久的历史。
虽然是文物,但是隆兴桥没有任何保护性的围栏,依旧是当地人过河的人行桥,是当下市井生活的必须。烟火气不是做几个怀旧的道具,而是有纵深感的真实。就像桥下的这段上塘河,没有任何人为的摆设装点,非常自然色,却又干净。隆兴桥像是有点孤单,却是恰到好处地点缀了都市气息,或许它的点缀价值,还超过了一大片古建筑。
跨过桥,要去南苑。我们以为南苑是桥那头的花园,主人说,南苑是街道的名字,隆兴桥就在南苑,要去的是南苑街道的龙兴社区。
客人听得似乎晕晕乎乎。沪杭高速沿线,几乎所有的风景名胜皆了然于心,只要有导航,自驾也熟门熟路。我们记住的是地名,从来不会将一个地方、一处或古或潮的景地与街道和社区挂钩。街道和社区是自家住的地方才会熟知的。再一想,明白了,我们是要到人家的家里去了。
“南苑”的历史并不很长,名字起得比较新潮,“苑”大概是社区打扮成花园的意思。
进了“2049龙兴未来社区”展厅,有同道问,社区是居委吗?社区和小区有什么区别?这一问,倒是让我想起了将近三十年前,在新加坡第一次走进社区的往事。
当时是随一个作家代表团去新加坡。新加坡作家热情,晚饭后请我们去他家里做客。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走进了新加坡朋友的住宅区,有一男孩从儿童游乐器械上下来,向我们行礼。新加坡朋友说,是他孩子。我们上楼,孩子又回到了玩伴那里。我问,是你太太在带着孩子玩?新加坡朋友说,社区有人管的,不需要我们带的。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社区”的概念,我们只知道弄堂、居委、工人新村、石库门……社区是什么组织?社区有围墙吗?社区要付钱吗?新加坡朋友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不明白社区的意义,社区就是社区。几乎有鸡同鸭讲的困惑。于是那天晚上的做客,演化为对社区的名词解释。新加坡朋友说,他们生活都有社区服务的。社区有医院,有食堂,有运动场所,还有教堂,年轻人的西式婚礼,就在社区教堂举行;还有律师的法律服务,像楼下的儿童游戏场,是由社区派人在管的,我们自己不需要管的。绝大部分服务都是免费的。
三十年前在新加坡对社区有了初识,之后社区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我得知,龙兴社区的服务理念,恰是借鉴新加坡社区模式的。我也猜摸出,龙兴社区为什么是“龙兴”而不是随古桥叫做“隆兴社区”的缘故,大约是给自己一个“龙的传人”的大任吧。
下午我在南苑的体育中心看到了社区的气派。有羽毛球场地,我猜到了羽毛球场地预订很难,但是我没有猜到打一场羽毛球的价钱:免费。
社区既是有隐形的边界,也是开放的社会。就像是隆兴桥,不熟知的过客,是喜欢它的古意,不会关注它和南苑的关系。同样兼具双重身份的便是我们要去的古海塘了。
临平海塘遗址,始于宋元,一直延续至清代,南苑有一段古海塘,说明了南苑曾经临海。
有关海塘的作用,《清史稿》说:“海塘唯江浙有之,所以捍御咸潮,奠民居而便耕稼也。”
同道著名诗人沈苇,曾经沿古海塘走了一遍,8公里,写了长诗,诗人的感慨一定胜过常人。但是不管是谁,只要走近海塘,看一眼梯次的海塘石板,还有石板缝隙里长出的杂草,感慨便顺着一块块石板绵延。闻名天下的钱塘江潮,或许原来应是浪奔浪涌在临平,是海塘外的填海造田,造就了钱塘江八月十五的喧闹。此时,南苑的海塘,像极了一本无声无息的旧书,看过客是否会翻开它,把它读懂。
我则是感觉到了南苑古海塘另一种意义。它像是家里的一件实用旧器物,可能是祖父辈父辈留下来的,不怎么值钱,没有把它当作收藏之物,便就每天用着。有意无意间,一个家庭的脉络延续着。在南苑,古海塘内外,皆是俗常生活,海塘隐没期间,不嗔不骄。但是南苑人一点也没有轻慢它,一直视海塘为南苑之荣。主人带我们走在古海塘的堤上,石板路,原先曾由铁铆钉互相固定,后来拆了铁铆钉,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石眼。“看!这里还有颗铁钉,是拆的时候漏网的!”主人欣喜的神色,像是在说她家里的事情。
古海塘,和当天早上走过的隆兴桥一样,是历史的,也是生活的,甚至还是俗常的。
几百年前,几千年前,隆兴桥和海塘是俗常的,如今的龙兴社区也是俗常的,俗常照样可以写入历史。它们是南苑的三个点,当然还有体育中心,还有图书馆……看似不关联,却又是连成了一条线。在“线”上,是南苑人——我看到的一张一张充满热情和自信的脸,在烟雨中,更多了春意。
作者:马尚龙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