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代化征程中,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关口。由于小城镇居于城乡之间,既有农业本源,同时又承载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因此,在区域空间布局和现代化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今年6月起施行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这些建制镇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乡村,他们能否架起城乡之间无缝衔接的桥梁,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至关重要。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东濒太湖,西依天目山,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20.29万人(2017年)。境内山水相依,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是宜兴市的人口大镇、工业重镇、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产、城、人、文相得益彰的独特优势,一幅乡村都市繁荣与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交相辉映
丁蜀镇物产丰饶,尤以出产陶器闻名于世,是中国制陶业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丁蜀制陶历史已达7000年之久。目前生产的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彩陶,争奇斗妍,被誉为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五朵金花”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蜚声中外的紫砂陶。据统计,五成以上的丁蜀人从事和陶瓷相关的产业。
西望村是名副其实的紫砂特色村,也是江苏省培育乡土人才振兴民间传统工艺,实现强村富民的示范村。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紫砂手工业生产,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不仅各家捶泥做坯,形成“户户弄陶,人人制壶”的百花齐放局面,而且奏响了“寻壶江南·问陶西望”的合作社品牌,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蜀山古南街坐落于蜀山西麓的蠡河东岸,遗存大量与陶文化相关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自明清以来,蜀山古南街一带一直是紫砂生产、销售的中心,吸引集聚着众多的紫砂艺人。丁蜀镇充分挖掘文化产业潜力,在保护性修缮和利用古镇老街、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基础上,更加注重特色文化产业培育。老街上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老街上的老字号陶器行、茶馆、戏台子纷纷“复活”,韵味更浓了;来往的商贾游客川流不息。悠久的文化历史实现了产业化、生活化,文化变成看得到、买得到、体验得到的真实存在,呈现出时代的温润光泽。
虽然前店后坊的家庭作坊仍然存在,但丁蜀镇的紫砂技艺传承已完成了从家族式、师徒式封闭型发展,向乡土人才带动、交流开放型发展的转变。不仅如此,丁蜀镇把科技创新能力、人口导入能力、产业带动能力等作为衡量标准,依托陶瓷产业园区固有优势,着力引导陶瓷耐材、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通过技术升级、智能化改造向产业链高端拓展,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
面向未来,丁蜀镇正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类、通用航空类、健康文旅类等既能发挥本地优势又契合前沿方向的重点项目。如在《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通航产业被列为需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加快丁蜀通航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通航产业崛起成势。可以想见,飞机的轰鸣声将为古老的丁蜀注入青春的活力,通航产业将成为丁蜀一张崭新的名片。
特色城镇、山水田园美美与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小城镇的发展也进入到新阶段,由于小城镇处于联城带农的关键节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起到重要的“火车头”作用,其发展质量事关乡村振兴,事关现代化大局。因此,必须做好城镇更新和乡村建设这篇大文章,不断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城乡品质、彰显内涵特质、促进协调发展,切实增强镇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丁蜀镇以城市双修、有机更新为切入口,着力强化城镇服务功能。通过推行生产再组织、资源再整合,将城镇打造成乡村服务中心、经济中心和治理中心。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以镇带村、镇村互促、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城镇更新方面,通过区域功能规划和改造,提升集镇的城市化水平。加快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增加休闲绿地,针对性地引入一批生活、消费业态。加快小学、社区卫生院、菜场、应急救援中心等重点配套建设,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实施旧城旧街改造和城市口袋微更新工程,既留住城镇的原汁原味,又实现城镇面貌的品质改观。充分挖掘丁蜀城市水系、山体特质,计划规划蠡河、白宕河、画溪河水上风光带,形成“桨声灯影里的丁蜀镇”;深化青龙山、黄龙山、蜀山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展现古老而优雅的城市魅力、人文气息和景观风貌。
在乡村建设方面,坚持以生态宜居、城乡融合为引领,统筹补齐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按照统筹规划、体现特质、全域推进、提升质量要求,加快建设“点上出精品、线上是风景、面上可示范”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在近300个自然村中全域推进3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涵盖村容村貌提升、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等方面,分类形成一批紫砂文化特色村、山水田园特色村、干道沿线村和镇域人口村,全面改善乡村环境。
朝爽夕佳常领略,去来争似钓舟轻。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在丁蜀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赞叹。千年之后的今天,丁蜀特色城镇和山水田园融为一体,美美与共,将日益成为人们心中“我欲与君同卜筑,城南阳羡好溪山”的生态宜居之地。
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同心同向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的根基又在乡镇和村庄。加强城乡基层治理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丁蜀成立镇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布重点活动100例,主题教育走实走深。深化基层党建“三项建设工程”,着力加强村(社区)干部、机关干部、普通党员三支队伍建设,重点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党内组织生活,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每年围绕年初镇人代会票决通过的民生实事项目,镇党委政府瞄准目标、挂图作战,定期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各项实事工程有力有序推进。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模式,紧扣“管什么”“怎么管”两大问题,探索实施管理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突出镇容秩序、城镇交通、智慧小区建设等重点,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着力解决城镇建设和管理错位问题,着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同心同向发力。这些为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积累了有益经验。
结语
近代以来,人类迁徙的第一次浪潮是从小城镇和农村迁徙到城市地区;第二次是从城市到郊区;第三次是从郊区到繁荣的小城镇。某种意义上,对乡村都市生活质量的追求,也符合现代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提出的“让技术服务于日常生活”构想,即进行日常生活革命和日常生活的艺术化,使空间的使用者和居民的空间体验和想象这一“表征性空间”获得解放。
迄今为止,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距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已近40年。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内部的许多小城镇经历了人口和就业的增长,如丁蜀镇这样的乡村都市的兴旺大大推动了中国城乡融合的进程,也代表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未来趋势。
未来,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要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以小城镇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让乡村都市在历史传承和时代诠释中焕发出繁荣与振兴的勃勃生机。
作者:余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范家乐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