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北部有这样一个古镇:汉朝的一位公主葬在此地,宋代巾帼英雄穆桂英在这里操练兵马,这些遗址现已成为开发价值很高的旅游景点,其中,保存完整的汉画像石造型生动、气势宏大,雕刻技法非常成熟,毋庸置疑地昭示出,这里在汉代就是一方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热土。如今的古镇,物产富饶,道路纵横,绵延不绝的绿水青山、风光宜人的农田林网、一望无垠的生态果园构成了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这里是徐州市青山泉镇。
徐州市青山泉镇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北依齐鲁大地,南连淮北平原,西距“五省通衢”徐州25公里,东距“桥头堡”连云港150公里,区位十分优越。青山泉镇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空皆通,京福高速公路纵穿其境,206、104国道分别从东西两侧并列而行,京杭大运河从南侧经过,大型民用观音机场距青山泉镇仅30公里,航班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交通十分便捷。1985年,青山泉镇率先成为苏北第一个亿元乡。青山泉镇是传统工业大镇、工业强镇,2011年青山泉矿等一批大型矿井被永久关停。2021年1月9日,青山泉镇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贾汪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天,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命名青山泉镇为第三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青山泉镇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之路”。
近日,青山泉镇房上村顺利通过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验收,被命名为“江苏省第四批特色田园乡村”。这是一个总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人的村庄。葡萄、水蜜桃、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态势喜人。
走进房上村,一排排漂亮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这些房屋临水而建,屋旁绿植点缀,环境优美。家家户户房前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道路干净整洁,文化广场环境优美舒适。2017年以来,房上村扎实开展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全力创建特色田园乡村。目前,全村实现雨水、天然气管网全覆盖,道路硬化率100%,高标准建设完成4座公共水冲厕所,全村实现污水处理及垃圾分类全覆盖,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的房上村,乡贤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志愿服务队等6支队伍已经成立,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大推动了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房上村创建了10个“美丽庭院”示范户,带动农户进一步改善农村家庭生活环境,提高文明素养和家庭文明程度,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房上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大力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不断完善卫生户厕改造、公厕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成功树立特色田园乡村典范。
青山泉镇房上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开展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着力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在强村富民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依托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是房上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位于房上村的庚辛金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基地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基地300亩,有效填补了青山泉镇高效综合农业项目的空白,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40个。该基地主要分为优质果品采摘区、奇石盆景根艺展示区等功能区域,通过利用自身技术和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项目,丰富产业业态。与此同时,房上村对原有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整治扩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下一步,房上村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就业机会。此外,房上村还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设仿古牌坊、孔孟一条街、孟子学堂、传统文化基地,全力带动村经济发展,建设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提升村民满足感、获得感。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三绝之一,汉画像石本身具有非常重大的汉代象征性,蕴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白集汉代画像石墓,位于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白集村附近,1965年经由南京博物院清理发掘,白集汉画像石墓为徐州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东汉祠画像石墓,而且祠堂与墓室均刻有画像。
白集汉墓汉画像石精美绝伦,被冯其庸先生称赞为“天下第一汉墓”。1982年9月该墓被公布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成立白集汉墓陈列馆,2002年10月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集汉代画像石墓规模较大,采用了平地起坟的建造方法,也就是直接在地面上修建墓葬,所以,墓室的顶部高出现在的地表两米多。墓葬所在位置四周环山,石料丰富,建墓所用的材料都是附近盛产的青石,这也为汉画像石雕刻提供了很好的石材。上面还有较大的封土堆,因为长期受雨水冲刷,封土流失后,深埋其中的墓葬才外露出来,现存的土墩面积仍旧很壮观,东西宽近25米、南北长30米。
白集汉画像石墓的整体结构由祠堂、墓垣和墓室3部分组成。祠堂在前,墓室在后,两者在一条中轴线上,门向正南。墓室分为前、中、后室,中室附有左右耳室,后室呈长方形,并由石板隔开,为夫妻合葬放置器具的地方。整个墓室为叠涩式封顶。
墓画内容十分丰富,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神话传说、仙境祥瑞、历史故事等诸多方面。如反映现实生活的车马出行、拜谒飨宴、博局对奕、舞乐百戏,反映神话传说的玉兔捣药、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反映祥瑞题材的珍禽异兽、瑞木嘉禾等等,从中再现了汉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及当时人们的宗教、哲学和审美意识。例如,锦鲤被称为“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锦鲤文化源远流长,远在春秋时期就有以鲤为祥瑞的习俗,现存于白集汉墓的“九鱼图”汉画像石,距今有近1800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观赏鲤鱼实证。汉画像石丰富的思想内涵、高超的绘画艺术和精湛的雕刻技法,通过能工巧匠的双手,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现在2000年后的世人面前。
贾汪白集汉墓共计出土了24幅汉画像石,其中,祠堂内雕有5幅,前室6幅,中室11幅,后室2幅。白集汉墓对研究汉代的社会制度、丧葬习俗、建筑艺术与画像艺术,特别是探讨徐州地区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徐州地区是华佗采药行医的主要区域,悬壶济困、妙手回春的华佗被百姓尊为华祖。在青山泉镇西南6公里,有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村——华祖庙村。华祖庙村历史绵长,村内一座华祖庙依然存在,华祖庙建成年代上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2015年6月,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徐州唯一修复的华祖庙,是一处难得的人文景观。
在青龙山与鸡毛山衔接的山口,村东高铁线隔几分钟就有列车呼啸驶过。高铁线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自古就有通京大驿道,古驿道在村西,五米多宽,现在依然有车马通行。这条驿道北接石山驿驿站,还有烟火墩,西南达呼家桥、荆山桥老桥。村西邻近蔡丘村,山坡有两眼古泉,泉水清冽丰盈,沿井旁一条石砌水渠可以流到华祖庙村。
华祖庙村以华祖命名,其缘由令人兴趣盎然。一般来说,总是先有村庄后有庙,但这里却是先有庙后有村。传说,华佗当年在鸡毛山上采过药,村西有条小路,当年华佗就是走这条路到鸡毛山、青龙山等山上采药。这条路现在还有,百姓称为“华佗路”,华佗庙就修在华佗路东的山坡上。
史载,华佗医术“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在兵荒马乱、病疫肆行的年代,华祖庙是百姓求得除病安身的愿望寄所。华祖庙村有诸多遗迹。如华祖庙前一口老井,俗称为华佗井,《青山泉乡志》地图上特地标明了这口井。这口井原来是眼古泉。村民说,这口井与华祖庙同龄,常年不枯,水旺时,伸手可以触及。病人用此井水熬药,药效优异于别的井水,病愈得快。个中原因有心理因素,但水中含矿物质才是根本。经水样检测,井水中确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多,是个长寿村,或与井水有关。八十多岁的村民王昌举老先生说,他记得民国时井边石头上有副古联,就是现在井栏后壁画上的对联:“劈脑惊破奸雄胆,刮骨扶诚忠义心。”华祖井水体现着华佗的心志。
村子南北门之间,有条笔直又宽的大路,就是古老集市的所在地。平时有人摆摊,每年九月九,作为华佗生日,这条街是热闹的集市,附近村庄前来摆摊设铺。旺盛时期,驿道上往来的客商云集,北到东北关外,南到四川,周围豫鲁皖地区的人均来赶集。《青山泉乡志》记载:“附近就有马庄、夏朔、林子、华祖庙、房上十几个集市,但大都为时不长,只有华祖庙延续到1950年。”
史载,民国时期,华祖庙里曾开办私塾;抗战后,乡村教育兴起时,改作“学屋”,响起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在青山泉镇,一条“富民路”穿镇而过。挖掘机巨臂挥舞,压路机震颤路面,推土机轰鸣作响,运输车络绎不绝。这是徐贾快速通道北延工程沿线,机械作业、工人忙碌,紧锣密鼓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
这条路起于徐贾快速通道与转型大道交叉口,终点与拟建的426省道贾汪互通连接线相接,路线全长6.4公里,为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千米/小时,路基标准横断面28米。
全长仅6.4公里的一段路,为什么备受关注?原因在于这条路的建设,不仅对青山泉镇创建全域旅游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建成后,这条路向北通过426省道与京台高速连接线互联互通,可北接山东省,中连徐州工业园区,南连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塑徐贾新型工业化走廊,必将推动沿线区域产业发展,推动青山泉镇加快融入徐州主城区。这条路将成为徐州地区的一条黄金旅游线,也是一条带动沿线区域产业发展的富民兴村路。
近年来,青山泉镇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坚持破旧与立新并举,综合运用产能置换、异地搬迁等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拆出新增发展空间,拓宽生态空间,增加环境容量。
青山泉镇曾经遍布焦化厂,如今,这里已成为徐工的配套产业园,拆除原有3家粉磨站、1家焦化和1家石灰窑企业后腾出了建设用地。园区整体规划占地约2315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预计2021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税收3.5亿元;3年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税收10亿元。建成后,产业园将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高端制造产业园区。园区坚持“破”“立”并举,是青山泉镇创新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的缩影。
作者:付鑫鑫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