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里江庄
淮海熟,天下足。
当广袤的淮海大地吹响丰收的号角,层层的麦浪之间蕴藏着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地处高亢山区的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麦子最先成熟,每年初夏都会挥下徐州第一镰。一片“遍地金黄机欢唱,颗粒归仓笑开颜”的幸福场景。
这里位于苏鲁两省交界,总面积75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京福高速公路自山东进入江苏的第一个出入口就设在此地。
镇内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各种地形,南、北、西三面环山,盛产祥云双孢菇、玫瑰香葡萄、水蜜桃、磨盘桃、香糯玉米、彩色花生、七彩山芋、金银花等新鲜果蔬,有“花生之乡”和“牛羊肉之乡”的美称。
“卧龙泉水卧龙湖,云影天光美画图,阁榭亭台巧点缀,清风明月任人舒。”这里的如画风景、绿色农业、红色文化、致富密码,在百姓笑容的映衬下,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江庄答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江庄镇竹园村,既有唐诗中的诗情画意、田园闲趣,又有现代化的便捷生活,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村容与富裕安乐的村民,构成了一幅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走进竹园村,水墨画般的乡村风光如清风扑面而来。竹林在微风中轻摇曼曳,荡漾起云烟似的波浪。或依墙而立,或点缀假山,或亭亭玉立于庭院,或矗立于林中。各种形态的石头,或围成村墙,或铺就小路,妖娆的姿态不时引来游客的赞叹。村宅外围的特色主题墙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讲述着一幕幕古村田园故事。村内道路整洁,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民居整齐排列,精心打造的游园古朴典雅。村中休闲广场边的一口满载乡村记忆的古井保存完好,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十几年前,村里还没改吃自来水的时候,都靠这口井吃水,大部分村民至今还对这口井的井水记忆犹新。
2018年,竹园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对村庄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自从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以后,村内以往泥泞的土路、蚊蝇肆虐的臭水塘、高低不齐的院墙统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环境,人声鼎沸的中心文化广场和精致的农家庭院,村民的心劲儿一年比一年高。
青山绿水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好的居住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使村民更加重视和保护村落和环境,保护和传承在这里相得益彰。为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竹园村充分挖掘传统的竹文化、石文化,吸引辖区及周边游客前来旅游参观,促进富民增收。青山绿水和古民居成了宝贵的旅游资源,从中看到商机的村民,纷纷办起了服务游客的农家院。竹园村有两个光伏发电站,一个240千瓦,一个64千瓦,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3万元的收入。村内荒地、厂房、门面房对外出租,一年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村里除了需要照顾孩子及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没有人在家闲着,只要干点活,每月都有三五千元的收入。还有不少外出的能人响应家乡的号召,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与竹园村遥相呼应的是闻名遐迩的卧龙泉生态园,园区占地700亩,其中林木面积500亩,泉水面积7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园中景观千姿百态,房、亭、塔、馆、桥、路、水、树、石、花,巧妙地组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恰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
卧龙泉的名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卧龙泉原名九龙窝,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在此生下8条小龙,母子9龙为了得到水源,辛辛苦苦挖了一条通向东海的暗道,引水过来。泉水日夜不停地喷向地面,形成了今天碧波荡漾的卧龙泉。最为奇特的是泉水从地下慢慢往上渗溢出来,泉底好像是一整块的过滤层。过滤出来的水,清凉可口,且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据称,经地质学家鉴定,这个过滤层是一种奇特的岩石,叫五色石,有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其内层蓬松如海绵状,风化为土。清朝时曾上供朝廷,作为祭天之用。这五色石,称得上是卧龙泉生态园中的一绝。
徜徉在园内,30多处景点,无一处不是匠心独运。移步换景,处处生姿。其中,文化景观最有魅力。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运河支队抗日英烈纪念碑、胡大勋百果园,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贺成美术馆、淮海民俗馆、卧龙泉石牌坊、徽式建筑群、腾龙塔、藏龙洞等,也堪称文化艺术的盛宴。
有这样一位抗日英雄,他一家七人参军抗日,弟弟、儿子先后牺牲,解放后,他在黄河故道河滩上建成徐州果园,被授予“全国劳动英雄”,他功勋卓著、廉洁奉公,有着传奇多彩的一生。他就是运河支队政治委员胡大勋。江庄镇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苏鲁边界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八年抗战史实的大型专题纪念馆,馆内展示了运河支队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运河支队的高度评价、收集到的运河支队人物介绍,馆中以大量的文稿、文献、书刊、图片等资料,充分展示了运河支队抗战期间的英勇事迹。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集宣教、收藏、研究、旅游多功能于一体,是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运河支队为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运河支队是由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亲自批准组建并命名,一直坚持战斗在苏鲁交界、运河两岸的一支抗日武装。抗战期间,运河支队功绩卓著,毙伤日军近1000人,毙伤伪军4000多人。为此,运河支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先后有400多名指战员为国捐躯。1943年,运河支队参与开辟了一条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线,为此,划到新四军序列,归属四师彭雪枫师长、邓子恢政委领导。直到抗战胜利的两年多时间里,共护送上千位华中局及新四军的干部往来延安。罗荣桓称赞运河支队是一支“敢于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部队”,陈毅赞誉运河支队“可以写一部大书”。
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引起了北京八路军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的高度重视,100多位开国元勋的后代慕名前来参观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河南、安徽、山东、广东、新疆等地的党员干部纷纷前来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整个纪念馆包括大厅部分和七个展厅。大厅是整个纪念馆的序曲,展出内容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镌刻在大厅北面墙上的《运河支队大事记》,它记载了运河支队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第二部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运河支队的亲切关怀和高度评价,分布在大厅左右两侧。七个展厅分别是:《运河支队的组建和发展历程》《敢于在鬼子头上跳舞》《秘密交通线上的忠诚卫士》《运河支队坚持统一战线》《人民支持和根据地建设》《抗日烈士永垂不朽》《运河支队军魂永存》。
如今,一部反映运河支队抗日故事的大型抗战实景剧正在景区影视拍摄基地上演,新颖的艺术形式、互动的参与乐趣,赢得了游客的普遍赞誉。该实景剧以抗日战争时期运河支队的抗日故事为基础创作改编。故事内容以胡大勋、梁巾侠、陈荣坡等抗日英雄为原型,反映了运河支队从微山岛战斗中撤退下来的负伤战士邵子真、陈荣坡等不幸被大汉奸刘善云抓获,运河支队参谋长胡大勋巧扮成算命先生深入到贾汪镇,侦查摸清敌情,回队后与支队领导设计周密方案,智救战友、消灭敌人的经过。
2021年的寒潮来得比往年更猛烈一些,
冷风中,街上的烤地瓜摊确更红火了,靓丽的姑娘手捧烤红薯已经成为徐州街头一景。不仅如此,济薯26、徐薯32、徐薯8号、广薯87、烟薯25、蜜薯、香薯等薯类,还有薯绿1号、薯紫1号鲜食薯叶等甘薯美食还都走上了徐州人的餐桌,这些甘薯美食都产自江庄镇徐薯薯业。
在投资1500余万元的徐薯薯业甘薯种植基地,一垄垄的红薯藤蔓长势喜人,藤蔓下的甘薯,已经分批次大量上市。在生产基地,有的工人将甘薯进行切片、晾晒,有的在进行分拣、装包,现场一派忙碌景象。这里生产净薯、薯泥、小薯仔、红薯薄饼等6种鲜食产品,带动甘薯种植效应,实现村企收益共享。徐薯薯业目前种植甘薯面积约600亩,年产量达1500吨。其深加工生产线设计年生产6000吨。2020年甘薯生产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50余名工人基本为周边村民,下一步还将继续招引近百人,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江庄镇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以技术指导、集体培训等形式,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提升农产品生产效能。镇政府邀请了徐州农科院为当地村民提供甘薯种植技术指导,先后组织了数十场技术培训会,建立助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平台,对村民进行从甘薯培育、生产到特色甘薯成品销售的各环节培训,帮助村民解决甘薯种植各环节难题。江庄镇甘薯产业采用“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通过科技支撑和不断研发创新,发展彩色农业,运用农业“互联网+”实现了生鲜果蔬从“田间地头”到“客户手中”的服务新模式。
未来,江庄镇将建设集甘薯引种繁育、高效栽培、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江苏甘薯产业示范园”,抢抓省、市乃至国家培育“徐州甘薯”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的机遇,培育壮大鲜食甘薯产业规模。以“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物联网”的模式,建成以“甘薯文化展示、高效生产示范、特色品种展示、销售体验和甘薯原生创新”五大板块为核心的万亩区域甘薯产业集群,逐步增加农业农村经济收益,带动周边农户、职业农民脱贫致富,凸显徐州江庄镇名副其实的特色甘薯产业镇。
新的一年,江庄镇将聚焦镇村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村庄、提升村容村貌,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重点道路工程建设,改善农民住房环境,推动形成农村人口城镇化新格局。加快区域深度融合,厚植发展土壤。深入推进“全程服务、跟踪服务和一站式服务”,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系统实施“党建+”工程,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向深入,不断提升江庄镇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江庄镇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
作者:赵征南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