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色和亮点,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在这轮“重塑升级”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里,中医药如何科学布局、未雨绸缪,引发中医界委员的高度关注。
“目前,尚缺乏中医传染病相关的专科医院,中医传染病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不足,致使中医传染病学发展受到软、硬件多方面的限制。应当及时补足中医传染病学发展中的短板,在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建设、人才储备、救治能力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国中医传染病学发展,助力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是中医名家,长期关注中医人才发展,带去《关于加强中医传染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建议的提案》《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标准化人才体系建设的建议》等多份提案。
应急能力尚不足
中医传染病学科建设较薄弱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自古有之,在我国五千年来瘟疫流行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新冠病毒肺炎暴发以来,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战略成果,其中,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全面介入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吴焕淦委员注意到,以此为背景,上海市在2020年4月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优化中医药应急救治网络,加快中医药应急救治设施设备与人才、技术储备,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这体现了政府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作用的重视。
全新的公共卫生体系升级建设势在必行,中医药如何作为,亟需“答题”。吴焕淦委员分析,我国中医传染病学科建设还较为薄弱,“对历代中医文献中防治传染病的理论与方法挖掘、继承不足,导致未形成真正的中医药传染病学科。相关高校未设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相关课程、教研室或实验室,且对中医药传染病学的基础研究不足。”
与之相关,吴焕淦委员直言,当前中医药传染病(疫病)从业人员缺乏,这也影响中西医协作机制的推进。“中医传染病学(疫病学)学科发展依赖人才培养,人才缺乏导致了中医传染病学(疫病学)的发展较为缓慢,反之,学科薄弱又会导致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吴焕淦委员还谈到,虽然国家疫病防治基地和疫病应急救治队伍建设已初步拟定,但缺乏中医传染病(疫病)相关专科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严重不足,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形成一定挑战。
加强经典挖掘
推动中医传染病学(疫病学)学科建设
就加强中医传染病学(疫病学)的学科建设、挖掘“疫病学”深刻内涵,吴焕淦委员称,应好好发挥高校作用,建设大学层面的中医传染病(疫病学)学科、中医疫病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经典挖掘、理论提升、教材编订、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推动中医传染病学(疫病学)的学科建设。相关医学院校设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专业,加强人才培养。与此同时,设立国家级或省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使中医药在将来未知的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优化存量,做好增量”,吴焕淦委员称,加强中医传染病学人才培养时,要注重现有人才的再教育,“比如,现有公卫体系中的中医科人员,可以定期到呼吸科轮训,提高呼吸疾病诊治能力;相关人员定期到中医传染病医院轮转培训,提高诊治能力,促进建设中西医协作机制。”
时代不断赋予学科新的命题,吴焕淦委员也谈到,在国家“疫病”防治基地和“疫病”应急救治队伍建设等基础上,纵向上,各级医疗也要形成自己的中西医防治传染病诊疗体系,横向上,可以建立地区中医疫病防治联盟、应急队伍、学术专委会等,持续为提升中医防治传染病(疫病)水平提供理论与经验上的“后劲力量”。
作者:唐闻佳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受访者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