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15平方公里
2019年,上海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3平方公里。
2020年,继续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淘汰落后产能800项,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
“好项目在上海不缺土地。”这是今年首个工作日举行的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大会释放出的一个强烈信号。与此同时,上海已连续五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低效建设用地减量”目标,今年要减量15平方公里。
面对 “不缺土地”的强宣示与“减量化”的硬指标,记者在采访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后发现,事实上,两者非但不矛盾,甚至还互相促进,核心就在于一个关键词——经济密度。
所谓“低效建设用地”,主要指在城市开发边界之外、不符合规划导向的一部分工业仓储用地(也就是俗称的“198地块”)以及部分闲置宅基地。所谓“减”,就是根据规划,使其由建设用地复垦为农地,或是恢复为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上海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到2020年全市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50平方公里;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安排相关减量任务。根据历年《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到2019年,上海共减量低效建设用地逾60平方公里,实际上已提前完成“十三五”时期的减量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今年继续安排15平方公里的减量任务,这是否意味着要强化对制造业项目的用地约束?答案是:并不尽然。
一方面,上海近年来的确以年均1000项的力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事实上,相当多的落后产能就分布在低效建设用地上。由此,建设用地减量与落后产能淘汰这两项工作,一直是多方联动、政策聚集、资金叠加、同步推进的。
另一方面,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并不只是纯粹的“减法”。面对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天花板”,上海一直在推进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如果有一片低效建设用地被减,就会腾挪出土地指标,进而激活规划产业区块内的土地资源,从而让好项目能拿地落户——从全市统筹角度看,这种“异地腾笼换鸟”提升了全市的经济密度。
今年,上海拿出“开局即决战”的劲头,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招商力度。如果说“引得凤凰来”先得“栽好梧桐树”,那么“栽树”不只是优化营商环境,而在于做好土地储备,保证对优质重大项目优先快捷供地。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既通过在规划产业区块内 “就地腾笼换鸟”(包括实施技术改造、提高容积率、园区回购土地、节余土地分割转让、存量土地收储等),拓展优质项目承载空间;也通过低效用地减量化,推动“异地腾笼换鸟”。
最近,松江区又传出好消息:通过“节余土地分割转让”模式,百亿元级项目“顺络电子”以较低价格,拿到了89亩产业用地,从而可以安心落户。市人大代表、松江区经济工作党委副书记陈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总面积605平方公里的松江区,建设用地规划空间仅286平方公里,规划产业区块更不足100平方公里。为化解用地矛盾,松江区近三年大刀阔斧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在腾挪出来的用地指标中,约50%被用于先进制造业项目,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陈容说,今年松江区不仅将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将以最快速度腾出更多空间以吸引企业投资兴业。
放眼全市,根据最新梳理,可供工业研发的用地增量空间超过50平方公里。对于优质项目,上海不仅会保障用地需求,还将全力支持50年的出让年限。而截至上月,上海已连续21个月实现工业投资两位数增长,增长潜能势必在未来持续释放。
作者:张懿 王嘉旖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