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家三甲医院兜转了一圈后,59岁的房颤患者黄继兴最终还是在朋友推荐下选择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为何黄继兴不去三甲医院,却来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二级医院?他这样解释:这里的医生临床经验丰富,传统经典的治疗方式也与他的需求更匹配,再加上不用轮候床位,他就“认定”这里了。
黄继兴就医选择的转变,正是眼下上海力推区域性医疗中心,解决百姓就近看病问题的结果。二级医院走向“守中段”的区域性医疗中心试点,已经覆盖全市16个区,市九医院黄浦分院正是其中之一——集合了原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黄浦区传染病院、黄浦区妇幼保健院四方力量组建而成的市九医院黄浦分院以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定位出现,如今已成为不少周边居民看病的首选。排队少、服务好、技术过硬,成为居民们选择这里的重要理由——这家区域性医疗中心日门诊量已突破5500人次。
口碑:环境宽敞,做好服务,看好常见病、多发病
步入市九医院黄浦分院儿科诊区——与儿童医院、三甲医院儿科门诊人满为患的情况全然不同,带着孩子前来输液的家长们还能定定心心地坐在一旁陪孩子聊聊天。在公共区域,一堂面向家长、孩子的公益讲座正在举行,主讲者正是市九医院黄浦分院儿科主任江超雄。
看好常见病、多发病,这是上海对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基本要求。在市九医院黄浦分院院长田卓平看来,除了配备好种类齐全的医疗设施、招揽更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之外,区域性医疗中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服务。
市九医院黄浦分院在周边居民中间逐渐树立起好口碑,靠的是宽敞的诊疗环境、有针对性的科普讲座,还有颇受小朋友欢迎的“雾化治疗室”。通过治疗室智能雾化云平台,孩子们可边看卡通片边治疗,分散了对病痛的注意力。目前,该平台正在升级软件系统,未来有望加入更多互动元素。比如,当孩子吸入力度不够大时,系统会主动以幽默方式提醒孩子,从而使雾化治疗效果更好。
期待:成为急病救助“高速路”,让“救命担架”流转起来
经过一番改造升级后的二级医院病人明显比从前更多。但与三甲医院庞大的人流量相比,二级医院仍有富余空间可资利用。以上海急救体系分级为例,在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的背景下,二级医院完全可以承担起急病救治“高速路”的角色。
田卓平告诉记者,上海急救体系中有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无法流转的“救命担架”。虽然救护车出车速度快、救护设备齐全,但三甲医院急诊室常年“超载”,一些急病患者上了“救命担架”就下不来,这大大影响了后续病患的救治速度。田卓平认为,这些“上去就下不来”的病患主要以老年急病患者为主。对此,他建议医院在救治时区分危病患者和重病患者。而为这些老年急病患者提供服务,区域性医疗中心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
被纳入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试点后,市九医院黄浦分院与三甲医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市九医院黄浦分院心内科主任蒋金全告诉记者,科室的两名青年医生曾专程前往仁济医院学习介入治疗,如今已可独立完成手术。不过,限于医院相关资质仍未完全到位,眼下依旧采取“备案制”,这直接导致了老百姓相关医疗费用无法“进医保”,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医院。他希望,未来在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能加大评估力量,为更多二级医院“松绑”,也为更多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需求:打破信息孤岛,“藏在深巷”里的特色科室发挥更大作用
三甲医院以其学科特长吸引病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距离近”,那么“守中段”的区域性医疗中心靠什么聚拢更多的病人?
在田卓平看来,打破信息孤岛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今,全市三甲医院的医疗信息已打通,但大部分二级医院仍处在以区为单位的“信息孤岛”中。患者来到二级医院看病,许多医疗信息无法调取,这导致不少常规性检查需要“再来一遍”。
田卓平告诉记者,向上对接市级医院,向下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其实“卧虎藏龙”,拥有不少具全市影响力的科室。他们不仅面向区域居民,更着眼于辐射全市市民。以市九医院黄浦分院为例,该院石氏伤科是享誉上海的一大中医骨伤科流派,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前来。这里的伤科依旧坚持原汁原味的海派中医理念,以自制膏药为主,坚持不动手术,受到不少老年患者的青睐。如果能将全市二级医院的医疗信息全部打通,则将大大便利这些慕名前来的病患,缩短他们的看病流程,提升看病体验度。记者获悉,该院未来还计划开设康复科、老年护理等学科的门诊及病房。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