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审议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对“聚焦张江推进承载区建设”进行了专章规定,这引起了市人大代表陆晓炜的注意。作为一名来自张江的代表,她审读起这份条例草案来尤其细致,不放过任何一处变化,因为这牵连到未来数年她和同事们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定位。
“你看条例草案题目写的是‘推进’,这其实代表着政府主动作为、汇聚各方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积极心态。”陆晓炜说。
腾挪关键空间资源,承载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新年伊始,浦东新区就火速对外发布了“五大倍增行动”,力争实现“万亿平台、千亿增量”目标。落到张江科学城,身为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陆晓炜更是感到压力陡增。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相叠加,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顺利甚至超额完成目标?当陆晓炜读到条例草案中与用地保障相关的内容时终于心定。“经济想发展就必须要有空间,第一种选择是减量低效用地,第二种则是政府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推出创新举措。”陆晓炜留意到,条例草案在谈及用地政策时讲得“很实在”。此次条例草案确实直奔解决问题而来。
此前,一些政府部门对生物医药类企业存在误解,认为它们会影响环境,因此在审评环节常常出现既耗时又耗力的情况。但条例草案明确指出,“在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导向、地区规划控制以及环境保护要求,不影响相邻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等实行弹性调整”。在陆晓炜看来,这些条文既有原则性,可行性也非常强。企业完全可以按照条例草案中指明的方向与政府部门共同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探索。比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指标弹性调整后可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提升土地使用效率,腾挪出更多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空间资源。
建设功能型平台探索便利化政策,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朝着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奔去,腾挪出足够的空间资源仅仅是第一步。陆晓炜认为,政府还应当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进一步促进各创新主体活力,充分形成合力。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陆晓炜的关键词之一是“细胞产业”。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产业链,生物医药亦是如此。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张江科学城完全有天赋有条件在这一环节实现“弯道超车”。截至2019年10月,全国共批准21项细胞临床试验项目,其中15项来自上海,张江为11项。去年6月,市科委批复同意成立“上海张江细胞产业园”。
虽然张江科学城在细胞产业这一细分领域的“突破速度”极快,但从全球范围看,它的竞争对手实力也不容小觑——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全部都在加紧布局细胞产业。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上海如何抢抓这波细胞产业发展上升期?陆晓炜认为,眼下,细胞产业尚处于发展探索期,在行业监管、技术转化、产业扩张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她建议加强创新资源汇聚,加快汇聚国内外细胞领域顶尖科研学术机构、顶级学术带头人、重点实验室、龙头研发企业等,强化源头创新,同时加快构建细胞研究型医院、临床转化中心、技术孵化平台等,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此外,细胞产业还有其产业特殊性——涉及较多生物材料进出口问题。据了解,生物活性材料一般情况下能放置的时间十分有限,而国外细胞制品的出口监管较为复杂,增加了企业进出口难度和成本。因此,她建议扩大生物材料通关便利化试点,逐步增加企业数量和适用生物材料品类,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