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索玛花开》讲述了经济学女博士到谷莫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图为《索玛花开》海报。
■本报记者 张祯希
一位经济学女博士为何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参与扶贫?她又是如何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电视剧《索玛花开》正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电视剧开创了不少荧屏先河——首部反映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视剧,首次从女性学者型干部的视角展现脱贫攻坚工作。
从“闯入”到“融入”,展现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索玛花是杜鹃花的彝语名,彝族人民将其视为象征坚韧质朴的吉祥之花。电视剧中,主角王敏等青年人放弃舒适的生活,来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克服种种困难,帮助百姓脱贫,传递出的正是一种“索玛花开”的精神。
在《索玛花开》的故事里,王敏踏入乡村的动机可以说并不纯粹,起初她只是为了替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男友尽快完成任务,好将两人的婚姻大事提上日程。她的男友周林原是彝族村庄谷莫村的第一书记,不巧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工作。“替夫上阵”之后,王敏发现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先是高原反应体力不支,又恰赶上村民对建卡户评定名单不满……这些琐碎而又具体的问题让缺乏扶贫经验的王敏措手不及,甚至让她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低谷,但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她一次次迎难而上。为了算清这笔扶贫账,她坚持重新评定建卡户,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在短短十几天里加班加点完成了建卡户的核实工作。扶贫工作激发了她心中潜藏的热情与责任心,也逐渐改变着她的初衷。最终她获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被誉为坚韧美丽的“索玛花”。
“剧中,王敏的到来打破了谷莫村原来的宁静,她与当地村民发生了冲突和误会,之后又在矛盾解决中一步步融入乡村。”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刘彤认为,主人公从“闯入”到“融入”的处境变化催生了看点,也契合观众进入陌生故事的心理,让许多对扶贫工作陌生的人也能进入剧情、产生认同。
原型来自真实的80后、90后扶贫小组成员
电视剧中一些严谨却生动的细节处理,让这个大山里的少数民族村庄显得真实亲切。一些生活化的情节呈现,既让观众看到了扶贫工作的不易,也让有扶贫经历的人倍感亲切。第一集中,村里开大会,村民用土豆“投票”决定种核桃树还是养羊;大山里信号不好,用手机通话时,村民会蹲到山里信号最强的地方,有时候甚至还会朝天举起金属杆。为了展现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剧组特地在进行拍摄的大凉山地区搭建了一座彝寨,剧中所展现的民族服饰道具,以及风俗习惯也都经由彝族专家学者的指导。浓浓的乡情也在温暖的细节中默默传递着,演员于晓光扮演的彝族小伙身披的羊毛坎肩,就是一位彝族阿妈十几年前亲手织就的。
“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视剧,用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生动的细节刻画,凸显扶贫英雄的付出,以及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收获。”有业内人士如此评论。剧中那个看似“高冷”的女博士王敏,既有现代女性生活化的一面,也展现出年轻一代对待工作的责任和担当。近年来,从《苦乐村官》到《青恋》再到《索玛花开》,荧屏出现了越来越多在乡村中奉献青春的青年基层干部形象,与当下农村生活与近年农村的变化发展形成呼应。“在不少基层的扶贫小组中,有80后也有90后,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这部剧吸收了很多真实的扶贫故事,参考了许多基层干部的真实经历。”《索玛花开》导演王伟民介绍,剧中不少角色都有真实的原型作为参考,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能让更多人看到,有很多年轻人自愿住在山区,过着艰苦的生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