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跨越2361公里,从昆明到上海,双城接力与时间赛跑,为的是拯救一名垂危患者的生命。】
11月10日,32岁的陈华(化名)顺利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ICU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
谈及几天前的那场“生死时速”,他至今仍不断念叨着,“像做了一场梦”。扩张型心肌病已至终末期,曾以为自己永远等不到供心,只能等死的他,不想转机却出现了……
好不容易等到供心,却出现了救治时间差
陈华在两年前被一纸诊断判了“死刑”:扩张型心肌病,无药可医。彼时,他心律失常症状明显,对症治疗,医生先为其安置了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
两年来,死神的脚步越跟越近,到长海医院接受治疗时,陈华已处于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此时唯一拯救生命的办法便是尽早进行心脏移植。
可“换心”谈何容易?办法无他,唯有等。
转机出现在11月3日。
3日下午5点,长海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到一则心脏配型成功通知——10月30日,一名脑出血患者在昆明第一人民医院宣告脑死亡,其家属在悲痛之余,做出大爱决定,捐献其所有可用的器官。
供心来了,但时间却对不上。
供心到达上海虹桥机场时间预计为当晚10点35分,可当时陈华尚在江苏家中,开车到达上海最快也要7个小时左右。加之疫情期间繁琐的入院办理过程和复杂的术前准备工作,想要成功与供心对接,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怎么办?查江苏到上海的航班!一班20:30到达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班映入眼帘,来不及多想,陈华和家属立即收拾东西赶往机场。
此时,长海医院心外科医护人员做起准备工作,一切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手术用时4小时25分,心脏成功复跳
就在大家紧张忙碌时,昆明再次传来消息:运送心源的航班提前了半小时。这意味着留给医护准备的时间更少了,众人的心再度悬了起来。
晚上10点05分,陈华与家人到达长海医院急诊。同一时间,供心准时落地,转运人员以最快速度坐上了早已等在机场的120救护车。
生死时速,长海医院相关科室为这颗供心和即将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开启了紧急绿色通道——核酸检测、收治入院、标本检验……13分钟后的10点18分,陈华便被收入心血管外科二病区。上海长海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韩林带着团队同步完成了术前讨论。
在韩林的指导下,长海医院心脏移植团队包含外科手术团队、体外循环、麻醉科、心血管外科二病区及重症监护室的医疗与护理团队、以及检验科在内的部门已全然做好准备。
随着供心一路飞驰,陈华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手术室。
麻醉、消毒,开胸、建立体外循环,22:50病心取出、供心到达,两者无缝衔接,吻合供心、止血。手术安静而紧张地进行着。
11月4日凌晨00:45,心脏在陈华体内成功复跳。
整场手术用时4小时25分,11月4日03:39,陈华带着呼吸机在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陪同下安全返回心血管外科监护室。
那一刻,所有人都稍稍松了一口气。
重获新生,长海心衰移植中心已完成近百例手术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的监护工作同样至关重要。
事实上,长海医院心血管外科监护室在接到心脏移植手术通知后,不到30分钟便建立了心脏移植术后重症监护的医疗和护理小组,为陈华的术后恢复保驾护航。
返回后仅仅一个多小时,陈华的术后用药从2种增加到7种,两排微量泵同时工作,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心脏超声机,精密仪器开始工作,只闻“嘀嘀”声。
经过一夜的忙碌,陈华术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术后7个小时便拔除了气管插管,第二天就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了床旁活动。
尽管术后必须接受终身免疫抑制治疗,通过排异药物维持生活,但陈华非常感激,“我一定好好珍惜这个重获新生的机会,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年华。”他动情地说。
2000年,长海医院心血管外科开展第一例心脏移植术。
近年来,需要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2017年3月,心血管外科建立了长海医院心衰移植中心,以韩林及全院多个科室专家共同成立的心脏移植团队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目前为止,长海医院心衰移植中心已经完成了近百例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存活率高达95%。
在此,韩林也希望,所有获得“心生”的患者能真“心”对待每一天。让来之不易的生活更有意义。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长海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