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高达1.3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达到12.8%,是全国第一糖尿病人口大国。
尽管近年来医疗卫生等各行各业为控制糖尿病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依然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的情况。
正值2020年世界糖尿病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彭永德教授总结了“中国式血糖”的三大特点:胰岛损伤早、餐后血糖高、标准治疗晚,并呼吁糖尿病患者要加强胰岛素起始治疗和长期规范治疗意识。
从糖尿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来看,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的肥胖比例并没有西方那么严重,但是糖尿病患病率却超过了西方。这与国人的基因遗传背景有关。
彭永德教授告诉记者,国人对糖尿病属“中度以上易感”。所以即使人还没有那么胖,但β细胞的数量天生偏少、胰岛储备功能差,胰岛损伤也就出现得早,或者同样的病情胰岛损伤得更严重,这就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国人肥胖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本来胰岛功能就薄弱,加之肥胖带来的胰岛素抵抗,在双重打击下就容易罹患糖尿病。
另外,中国的饮食结构和西方不一样,特别是近年来,普遍吃得越来越好、越精细,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对比较高,活动量却越来越少,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这就导致中国糖尿病患者不光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高的比例更多。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是过高的血糖会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最后导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因此,早期治疗并规范控制血糖十分重要。然而,血糖控制达标率在我国并不理想。
据彭永德介绍,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率在医院治疗后可以达到40%,但由于许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血糖存在问题,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不到15%。
病情知晓率低势必带来治疗时机的延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如果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且HbA1c仍大于等于7.0%时,即可起始胰岛素治疗。
然而,在中国,大多数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病程往往已达6年以上。许多患者还对注射胰岛素有一种担心和恐惧,感觉开始打胰岛素,就表示病情很严重,无药可治了,从而导致大部分患者胰岛素起始治疗时机过晚。
事实上,在糖尿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不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损伤作用,同时也可让未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充分休息,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
另外,使用胰岛素并不意味着病情重,由于一些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屡屡出现并发症,便认为是因为胰岛素注射导致的。其实这往往是由于部分患者拖延胰岛素治疗,等到口服药物完全失效、并发症本身已出现时才开始注射胰岛素,此时并发症已不可逆转,胰岛素治疗也只能起延缓或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了解清楚胰岛素的治疗,走出误区,不抵抗、也不盲目使用。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至于血糖稳定后,是否停用或调整胰岛素,应在保证血糖长期达标的前提下,良好饮食、运动配合的基础上,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作者:胡杨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文汇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