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该要‘破七’了。”今天下午1点,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钱宁与同事们站在一块大白板前,热烈交流着。
这块白板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家社区医院所辖重点地区来沪居家医学观察数据,“在管居家隔离情况”一栏记录着日本、韩国、伊朗、意大利等国的在管人数,612人是最新居家观察人数,而随着中午传来几个航班新信息,预计80多人的“归来”名单,意味着居家观察人员要突破700人了。
古北地区,作为上海的老牌国际化社区,常住外籍人口数近2万人。这其中,大部分正是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范围。如何带领这群“洋居民”抗击疫情?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完成日常诊疗的工作,开始迎战国际社区抗疫新挑战。
韩国一家四口首尔返沪,接受居家隔离
“你好,我们是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新冠疫情防疫的要求,我们对你进行居家隔离的告知。Please put on your mask,thanks.(请戴上口罩,谢谢。)”
今天下午2点,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周宇、护士姚菁前往辖区内的韩国籍居民崔先生家进行居家隔离登记备案及体温检测。
用他们的话说,这是“初访”。
今天凌晨,崔先生与妻子以及两个小女儿搭乘航班从韩国首尔飞抵上海。接到信息的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时间将信息汇集至办公区域内的大白板上。如今,这块白板堪称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抗疫的“大脑”,机场护送、体温检测、发热转运……派单、接单,清晰了然。
“今早接到十几户人家的上门任务,崔先生是其中一户。”护士姚菁向记者展示了她出门前必带的“宝贝”:护目镜、额温枪、隔离衣、消毒液、口罩、一次性消毒手套等。
下午一点半来到古北某国际社区,在楼道里穿戴好隔离服,她和周宇敲开了崔先生一家的门。
健康信息登记,告知两周居家隔离注意事项,社区求助方式等,他们用英语向崔医生一家解释居家隔离事项,发放医疗废弃物回收袋与消毒片,指导家庭消毒、垃圾清理等工作。
“这事(疫情)确实有点疯狂,是不是,但是我理解,会配合。”见记者跟随,崔先生不忘用英语调侃几句,“我今天形象不好,你们要不要拍我的女儿,哈哈……”
接着的两周,姚菁的同事们将每天两次上门对这个“韩国一家子”开展随访,包括体温检测,身体情况观察等。
崔先生表示“非常理解”。
近20分钟的“初访”完成后,姚菁和同事匆匆赶往下一家。这天,他们有十多户人家要跑。
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有5.95万名居民,其中近2万名外籍人士。截至3月16日上午8点,共有612名居民居家隔离中,以日本、韩国为主。
“哪个小区物业认真仔细,哪个小区日本人多,哪个小区韩国人多,我们现在一清二楚。”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办主任朱颖笑言,小伙伴们如今每天穿梭于国际社区,“对小区的情况了解得比房产中介都多”。
韩文日文难以辨识?翻译志愿者一起来帮忙
在这里,跑外勤的,日行两万步不是梦,做内勤的,开始了日夜颠倒的日子。
“现在真是过上了外国时间。”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庄叶清的办公桌上堆叠着半人高的居民健康信息登记表,这就是600多名居家隔离住户的医学观察信息表,根据“一户一档”的原则,手写一份,电子版一份,妥善保管。
记录“洋居民”的信息难点不少。为提高上门医学观察的效率,防止有名单错误和重复的情况,在医务人员下社区之前,院内的工作人员会将各部门集中过来的名单信息整理好,进行比对、查重,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特别繁琐。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就是庄叶清。
查重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日韩的一些常住居民,他们的名字有很多是相似的,有的名单上是汉语拼音,有的名单上是英文。包括地址有的时候,有可能三条马路都是一个小区,那就有可能是同一个住户,这样一个情况,需要他们来进行一一鉴别。
庄叶清每天不论多晚都会根据不同条口的下发名单汇总好本辖区的“初访”名单,交由第二天“接单”同事上门,而下发名单可能是下午也可能是傍晚甚至后半夜“抵达”,这意味着庄叶清经常需要忙到后半夜,最晚的一次她整理好当天被接回辖区的涉外人员已是清晨5点,两个小时后同事上班直接根据人员姓名、地址信息上门随访了。
由于部分外籍人士不懂中文,也不会英语,为了减少语言交流困难导致的效率减低,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印制了中、日、韩、意等七种语言的隔离告知书、承诺书、健康提示等资料,街道也为他们配备了翻译人员以进行入户前的沟通和平日健康咨询。
“为了方便沟通,我们将常用问题如一户一共几人、在中国的紧急联系人是谁等列成问卷,用翻译软件翻译成各国文字:日文、韩文、英文已不算稀奇,还有意大利文、波斯文等。”庄叶清说,一段时间使用后,大家都觉得成效明显。
最多时一天跑40家,社区医生:我们跑得密一点,居民健康守得更牢
每天早上,这家社区医院的“疫情作战指挥部”都是一派忙碌景象,根据当天最新上门随访名单,整理材料,备齐物资,规划面访路线,从疫情拉响警报之初,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没有停止忙碌,如今更是24小时不停转。
“长宁区60%的外籍住户都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钱宁称,兜牢公共卫生服务抗疫“网底”,如今中心的医护人员们拥有了多重身份——居家医学观察的“观察员”,发热排查人员的转运“护送员”,企业复工复产的抗疫“指导员”。
除了一天两次上门测量体温外,这里的医护人员已将15位密切接触者护送至集中隔离点。“我们的家庭医生还与管辖区域内的38栋楼宇物业对接,指导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钱宁表示,经他们跟踪排查,已有3位楼宇发热人员与1名居家发热人员被护送至发热门诊。
为应对晚上突发情况,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特设了一个党员班处理应急情况。钱宁解释,一旦居家隔离居民晚上出现发热情况,将由党员值班人员第一时间护送至就近医院的发热门诊。
在全力确保门诊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各科室临时抽调并组建了一支32人的应急小分队进行社区医学上门检测。现在,长宁区卫健委、区疾控中心以及兄弟社区医院也对他们进行支援与帮助,名单中的共产党员和团员青年成为生力军。
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接了长宁一半以上外籍返沪人员的上门健康检测工作,一组队员一天下派到的名单有40份,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他们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古北社区中,每天都是日行两万步以上。风雨中骑行,也是家常便饭。令他们开心的是,他们的细致服务赢得“洋居民”点赞,有人还主动询问起签约家庭医生的事宜。
时间在奔跑,工作未停歇!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防疫战中,每一个社区卫生人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他们说,自己跑得快一点,密一点,就能将居民健康的堡垒守护得更牢些。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除注明外,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