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吴凡教授作为上海市应急科研攻关项目负责人,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应急科研攻关特殊性,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应急科研攻关具体能解决哪些方面问题。
第一,应急科研和常规科研相比第一个特点是攻关目标不太一样,它的目标是以应急事件中急需要解决的一些应用问题设立的,比如说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个大目标设定了之后,随着应急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改变,具体的目标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调整。
第二,应急科研是边研究、边应用、边转化。
正因为它是要解决现场应用的问题,所以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的过程,有一些成果可能就直接转化成技术、产品,在实践当中加以应用。像刚才讲的这次临床的方案,就是通过摸索总结出来的,直接应用在病人救治过程当中,优化了诊疗效果。
第三,应急科研往往是多单位平行同步开展科研攻关的,而且是上下游衔接。
任何的科研攻关都是有风险的,所以在应急科研攻关时,几家单位同步迅速展开,谁先做出来谁先拿到成果就直接应用,而不是在招标环节比较,确定后就由一家科研机构推进的研发模式。在这其中,上下游是充分衔接的,比如这次的疫情科研攻关中,基因筛出来以后试剂研发马上跟进,这就是上下游衔接。
第四,及时进行评估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研发的策略、技术还是一些产品,只要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了它还可以进一步升级优化,应急科研攻关就会不断地对这些策略技术进行评估,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吴凡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海市科委及时启动了应急科研攻关的项目。“我承担的是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牵头的项目,联合了多家单位、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一起来攻关。这些单位包括了复旦大学内部的公共卫生学院、大数据研究院,也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临床有疾控有大学院校,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多个单位共同联合攻关,开展了《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
在前阶段的攻关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研究有六个方面已经应用的成果。
一是,聚焦在新冠肺炎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对疫情的发生发展做预测和预警。
现在正在密切关注的就是境外输入疫情对本市新冠疫情防控有什么影响。这些研究我们会及时形成预警预测报告,提交给领导小组做决策,为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科学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研发了一个“传染病智能溯源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其实是一个大数据应用的平台,在这次密切接触者的排摸以及感染者感染来源的追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询问方式,用大数据的系统平台来进行追溯。
三是,构建了一个基础模型,揭示新冠病毒在人际传播的条件下,它的传播方式、传播效率、传播强度以及传播范围。
这个研究有什么用处呢?在给定的流行的条件下,不同的干预措施会对疫情发展走势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城市的人员沟通、流动的模式不一样,也决定了流行的可能性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研发构建了这个基础模型,就可以用来预判流行的趋势。
四是,针对不同的疫情防控阶段,及时评估上海采取的各类各项干预措施、控制措施的效果。
评估以后,对控制措施在其他阶段的应用就可以做一个调整,哪些是效果非常好的,哪些是需要升级和优化的,哪些方面还可以再做补充的,这可以使得防控措施全面覆盖到位。
五是,针对医院上海研究了医院不同部门防护需要。
这次新冠肺炎发生以后,医院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场所。我们对医院的不同部门如何加强有效的感染控制进行研究,特别是医院内部发热门诊、呼吸门诊还有一般的门诊、外科、普外科等不同部门,都有不同的防护需要。
六是,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民在疫情爆发期间的心理状态,活禽或野味市场访问情况、活禽和野味购买情况、野味消费和流浪动物接触情况等,也做了基础了解。这为疫情防控后期如何管理活禽市场,提供决策参考。
“我特别想说,中国疫情防控给全世界争取了一个月时间,我们不仅争取到了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更重要的我们应急科研的攻关还给大家提供了对病毒的深入认识、科研成果正在给世界各国结合各自情况采取措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吴凡说。
作者:王星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