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癌基因和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国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科技导报》上撰文,呼吁中国开展“全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全文如下:
中国开展“全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我们习惯于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美妙,也不得不面对全球化的“负”效应,特别是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种群生存,引发全球性重大公共危机。
从“非典”到“新冠”,我们必须警醒、反思并行动。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先贤的“天人合一”,诠释的就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相生。当人们对其他生命缺乏敬畏,破坏性、盲目性、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时,惩罚便接踵而至。
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并与再发传染病交替并存的格局,或就是这种“惩罚”的象征。
武汉爆发的新冠疫情,短短两个多月便发展为全球大流行。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溯源仍是未解之“谜”,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最初来自人畜共患病或者动物至少是它的中间宿主。多耐药微生物频繁出现,食品因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不断威胁着人类健康。生活方式改变、城镇化加速、环境污染、全球气温变暖等对人类健康的长远影响更加难以评估。
进入21世纪,“One Health”理念不断形成,迄今中文尚无统一翻译。
反复讨论,我建议将“One Health”译成“全健康”。
“全”字纳“人”“土“和“王”三要素,可以概括健康离不开管理的统驭之势——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统合为一个健康整体,涉及人类和动物健康、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也理应包括“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正所谓“一个世界,一体健康”。
2007年4月,美国兽医协会建立“全健康”行动小组,随后演变为“全健康”委员会。2010年始,“全健康”从理念走向行动,在全球广泛传播。同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达成合作协议,倡导在人类-动物-环境界面上共担责任、协调全球活动,“全健康”影响力达到顶峰。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建立了“全健康”教育科研相关机构。2014年11月,中国首届One Health研究国际论坛在广州召开,但“全健康”理论与研究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
“全健康”理念与实践涉及人类、动物、食物、环境等方面,是跨学科、跨地域协作和交流的新策略,致力于共同促进人和动物健康,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任何单独学科或单独机构、组织甚至国家,都无法解决以减轻复杂公共卫生问题为宗旨的“全健康”科学问题。
中国能够、也必须大力发展“全健康”科学研究。
我建议,整合完善与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层面切实贯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思想,并从如下几方面落细落实,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一是从人才培养入手,建立由国内、国际领先的专家教授引领的“全健康”教育平台,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全面融入“全健康”理念。
首先,前瞻性布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全健康”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避免再次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管理上的捉襟见肘;
其次,在本科医学教育教学体系中丰富“新医科”建设内涵,加入“全健康”课程,提升医学生应对重大复杂问题处理能力;
此外,还应促进“全健康”理念传播,提升公众生态文明和健康生活素养。
二是推动“全健康”研究行动,通过深度国际合作、优质资源整合,创建立足本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及世界各国的“全健康”研究院,成为国家级科学研究大设施,着眼全球大健康问题(如人兽共患传染病、食品安全、抗生素耐药、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等),开展跨学科、跨地域、跨部门的科学研究,为构建全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是强化全球协同创新与交流,建立跨学科、跨国界的国际交流中心,吸引WHO、FAO、OIE等国际组织参与推动“全健康”教育平台和研究院建设,以科学问题为导向,与国际上现有的“全健康”主题研究机构深度合作,使“全健康”理念成为全球合作行动,为全球应对新发、再发公共卫生事件储备人才与技术。
四是建立“全健康”产业园,推动与国际相关的健康产业对接,依托国际交流协作平台优势,加强与国内“全健康”领域的企业合作,引导“全健康”产业国际化,为全面推进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储备技术资源。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