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是我入住雷神山医院以来睡得最舒心、踏实的一觉了。”40岁的武汉患者刘先生拿着手中的“助眠神器”激动地与病友分享。
最近雷神山医院C3病区不少患者收到了一份贴心礼物——一枚特别的DIY眼罩上绣着两道俏皮的弯弯睫毛。原来,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雷神山医疗队的医护队员根据治疗舱内患者的需求,暖心推出的爱心助眠眼罩。
走廊的灯24小时开着,失眠患者不在少数
“原先为了避开走廊灯光,我都是朝左睡,压得心脏都不舒服,昨晚我终于能右侧卧了。”不久前,刘先生转入雷神山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吃得香,但他始终有一个烦心事,睡眠质量不高。
最早发现舱内不少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或多或少睡眠不好,是市一医疗队医学心理科主任程文红教授。
进驻雷神山医院后,程文红被任命为雷神山医院心理工作组组长。虽然是心理医生,到红区查房对于他来说,同样是一门必修课。
在查房时,不少患者向程文红倒苦水,“医生,我很多晚没有睡个安稳觉了。”“医生,夜晚睡眠质量多少有些和平时不一样。”……
“由于治疗需要,病房24小时医护人员在岗,走廊的灯也24小时开着,导致患者在病房内经常分不清白天黑夜,也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紊乱,再加上武汉气温忽高忽低,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对自己病情变化的担忧,都可能会造成烦躁、焦虑,甚至失眠。”程文红直言,从心身医学角度,充足的睡眠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有积极作用。
通过了解隔离病房内患者心理状态和需求,从而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在病床边发现这个小细节后,市一医疗队的医生与护士立即拍板决定,结合临床实际需要,联手实现前线“微创新”。
从1.0到4.0,小小眼罩大大学问
如何重建患者的昼夜生物钟?市一医疗队拿出了一个最为传统却或许最有效的方案——戴眼罩。
给予医护团队灵感的是一位患者老奶奶。她曾将整件棉大衣盖在脸上遮蔽光照。因地制宜,护士们拿起了身边现有的材料为患者手工缝制小巧的助眠眼罩。
“生物节律调节获得了2017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许多研究证明,异常的生物节律调节会损害机体免疫力,我们设计这个小创新也是基于该理论,相信重建生物钟对维持患者机体免疫,促进新冠肺炎的康复会有正面的作用。”市一雷神山医疗队队员、科研处副处长华莹奇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程文红发现患者的精神状态真有明显好转,市一的自制眼罩也在一步步升级换代。
“最近我们还对眼罩进行了4.0高配版升级!”市一雷神山医疗队C3病区护理组组长裴传凤告诉记者,材质、形状、舒适度、装饰图案都是护士几经斟酌优化设计的。
她介绍,“1.0版本眼罩完工后,不少患者佩戴后反应透光性高、透气性低等情况,经过与患者的多次沟通、摸索,现在的4.0版本则选用治疗巾作为原材料。”
“做些小小的创新发明,就能够帮助到患者,这让我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护士刘佳楠说,由于各自的上班时间不一,小伙伴们经常聚不到一起,她们便利用下班休息时间,或是在房间内或是在会议室完成“手工劳作”,交流缝制经验及小技巧。
两道弯弯的睫毛,是活力也是温度
结合医生及患者的需求,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市一特色护理为患者创造更好的睡眠条件,倾注更多的医学人文关怀,是不少医护此行最大的收获。
为了增添眼罩的美观性及患者佩戴的愉悦性,市一美小护们还在眼罩上绣了两道弯弯的睫毛好似闭上的双眼分发给病区里患者。当然,也不忘打上“上海市一”的LOGO。
“有患者夸我们心灵手巧,说出院后也要把眼罩一起带回家。”市一医疗队将最硬核的医疗力量带去雷神山的同时,也用爱心助眠眼罩为这座严谨而沉寂的“生命之山”重新点燃生机和爱的活力,带去了市一特色的上海温度。
一位参与缝制的美小护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看着大妈在收到眼罩后,一边激动地比画着一边大声说道:‘谢谢你们。’声音颤抖且沙哑,用情且用力。我惊叹大妈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积极,感动她用最真实质朴的方式表达感谢......”
这一瞬间的温暖是医患彼此给予对方最好的慰藉与鼓励。
作者:李晨琰 蔡诗诗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市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