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显示,男人一生中患结直肠癌的几率是4%,女人是2.5%,也就是说,如不加干预,每100个男人将有4人会罹患大肠癌,而女人则有2.5人。
我国2019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每年新发病例近50万,死亡约20万,稳排前三名!
▲十大肿瘤的新增病例比例
听起来是不是很恐怖?!
实际上,在所有癌症当中,它却算是天良未泯的一种,也是最傻,最笨,最好预防的恶性肿瘤。
早发现,早治疗的话,治愈率超过90%!据上海瑞金医院的最新数字,早期肠癌的治愈率几乎是100%!
而且,发现它,阻断它的进程,也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肠癌的发生主要有4个路径:
1. 腺瘤性息肉
2. 锯齿样病变
3.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4. 直接癌变途径
在所有肠癌当中,腺瘤性息肉占了巨大多数,80-95%以上的肠癌都是它慢慢发展而来。
从息肉到肠癌的过程,一般需要5—15年的漫长过程,一般认为10年。
腺瘤性肠息肉,在早期也是良性的,不会产生任何危害和症状;
但是,随着它体积的不断变大,就会发生异型增生,最终发生癌变。
我们只需要在它癌变之前,做个肠镜,找到它找到它,切掉它就可以了,是不是简单到哭??
什么是肠息肉?
正常的大肠粘膜是平整和光滑的,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遗传,环境等因素的作用,肠粘膜上出现隆起,长出小小的肉疙瘩,就是息肉。
人吃五谷杂粮,很难做到100%的预防;到了一定岁数,几乎都会长息肉。
1、我统计了我们科2018年的腺瘤检出情况,
发现腺瘤检出率(年龄>=50岁)为31.7%,其中男性为37.6%,女性为24.5。
我又进一步按不同年龄段做统计:
发现男性40-49岁,26.3%;50-59岁,36.2;60岁以后38.7%。
女性40-49岁,14.7%;50-59岁,28.8;60-69岁,32.7%;>69岁,37.1%。
从这组数据,我们发现:
男性40-49岁,每4个人就有1个有腺瘤性息肉。而50岁以后,每3个人就有一个有腺瘤性息肉。
女性息肉的生长明显晚于男性,或许是因为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而绝经以后,女性腺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长。
因此,推荐男性40岁,开始肠镜查体,女性50岁以后肠镜查体。
2、肠息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良性息肉,一类就是腺瘤性息肉或者叫肿瘤性息肉。
从病理上可进一步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也叫错构瘤性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需要切除。
当然,息肉数目较少,个头较小,腺管及血管排列规则,可以不用马上切,方便时切掉即可,但拖延时间不宜过久。
如果个头大,数目多,表面不规则,建议发现后立即切除或短时间内切除,以绝后患。
增生性息肉以前认为是良性的,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右半结肠的锯齿状息肉/腺瘤也容易癌变,建议切除。
幼年性息肉容易便血,建议切除。炎症性息肉,建议随访观察。
对于腺瘤性息肉,它有很大的几率癌变;或者说,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加上外部的刺激,几乎100%会癌变!所以,必须要切除。
肠癌晚期,它就是一枚小小的息肉变坏的所以说,腺瘤性息肉其实就是定时炸弹,不请拆弹专家干掉它,总有一天会爆炸。
着重说一句,虽然良性息肉癌变率极低,但是还有癌变可能,
所以,一般建议,只要肠镜发现肠息肉,无论性质,一律格杀勿论!关键是:怎么发现和切除?非常简单,做一次肠镜!如果有,就在肠镜下切除,定期复查足以!
啥时候做肠镜合适呢?
咱们计算一下:
按照我国的统计数据,大肠癌发生的高发年龄段是50岁以后,而息肉癌变需要5-15年时间,那么,50-5=45岁;也就是说,在45岁或者40岁前做第一次肠镜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可以发现还没来得及癌变的息肉。但是,还要说明一点,某些有家族史的人、有不良生活习惯等高危人群,不妨提前到35岁,甚至更早。李兆申院士曾说:起码一次肠镜可以保你5年10年没问题这并不夸张!为啥这么厉害呢?只要你做了一次肠镜,没有息肉,那么还有至少5年的时间长出来;有息肉,切掉了,再长出来在癌变,至少要10年吧?您说,是不是超简单?
说了这么多,说重点~
说它傻,笨,预防简单,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是有道理的。
80-95%的肠癌是肠息肉变坏的,但是它发育迟缓,进展缓慢,而且我们有很多手段去阻断它的进程。在诸多手段中,最有效的利器就是肠镜检查。
做一次结肠镜,发现了,切掉了,就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不管它是个良性的也好,恶性的也好,切除后,我们定期复查就是了。
如果您的岁数到了40岁,我请你去做一次肠镜吧,你一定会感激我的!
在此时,你重视了,定期复查,有了息肉就切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能100%预防;即便此时是癌变了,也大多是早癌,内镜下切掉,不开刀,治愈率大于90%!
最后啰嗦一句,咱们说的不包括遗传性的息肉病、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肠癌和其他特殊的肠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已经就足够了。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健康时报、科普中国、肠胃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