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快!帮我拿个杯子来。”
医生张红说完,对着一根导管吸了起来,
导管另一头连着的是一位躺在飞机客舱地板上的老人,
他吸出的正是老人膀胱中的尿液。
这个发生在万米高空的感人故事,在近日刷了屏。
医生为救乘客用嘴吸出尿液!整整37分钟!
听来不可思议,但它却又是真实发生的……
11月19日,从广州飞往纽约的南航CZ399航班飞行了9个小时左右。
大概在阿拉斯加上空的时候,客舱的广播中突然传来了紧急寻找医生的播报。
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医生肖占祥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的医生张红听到消息后立即来到了后舱。
只见卫生间里面有一位老人蹲在厕所痛苦地哀嚎,满身大汗。
据乘务员介绍,
老人两个小时前撒尿尿出来了一点点,
两位医生赶到时老人已经一滴尿都尿不出来,
当时老人的小腹胀得像一个小西瓜,膀胱可能胀破。
肖医生当时判断老人可能是急性尿潴留,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的话,老人会出现严重的膀胱并发症。
甚至会出现类似休克这样严重的全身并发症,可能会危及到老人的生命。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能在飞机上采取的措施只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插一个管子进到尿道里面,通过尿道进入膀胱把尿给引出来;
第二个,如果没有这个插的管子,只有进行膀胱穿刺。”
可飞机上没有任何可以进行尿道导尿的器材,仅有一些消毒的器材,一个5毫升的注射器,两个约2ml的小注射器针头,还有吸氧罩的塑料吸氧管。
情况危急之下,机组人员也曾提出过要紧急备降,但备降预计得花半小时到1小时的时间,并且紧急备降要花费70万到200万美金,还要耽误整个飞机上人员的行程。
于是,肖医生和张医生再次和机组人员沟通,提出用飞机上现有的设备试试,如果不成功,针头损伤不会有太大副作用。
最终机组人员同意了他们的方案。
短短三分钟,肖医生就利用飞机上的简易急救物品临时自制了膀胱穿刺引流装置,而当肖医生为老人成功穿刺后,因为飞机上仅有的注射器的针头短且细小,再加上患者长时间尿潴留导致逼尿肌乏力,尿液流到导管中段就不动了。
这时,便出现了开头的那幕——
张医生喊了一句“快!给我拿个杯子来”,
便毫不犹豫地把导管的一头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一口一口地帮老人吸出了700—800ml尿液。
肖医生则与张医生打着配合,
不断地调整针头的位置,
也累得腿抖、手也抖。
将近四十分钟后,老人说自己舒服多了,在那儿安安静静地躺了一会。
所有人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关于两位医生义举的报道一出,网友都被医生“吸尿”这个举动惊到了。
用嘴“吸尿”,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很恶心,心理上难以接受,就算是亲生孩子都不一定能做到。
可对医生来说,累点、苦点、脏点都不怕,只要患者有个好的结局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张医生在事后的采访中也提到,
对于吸尿液这个态度和想法,实事求是地说没有人不怕,
一是因为那个味道确实不好闻,
二是有些传染病是通过体液来传播的,
如果老人有其他并发症,
那么医生本人也会有被感染不治之症的风险。
但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张医生脑子里根本没工夫想什么怕不怕,只想着怎么把尿吸出来。
11月28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表彰会,
张红医生被授予“暨南杏林楷模”。
会上张医生幽默地表示:
“没什么先进事迹好报告的,
这件事过后倒是有了两个后遗症:
一是太太不亲我了,二是越好的啤酒越不敢喝了。”
能救人,还风趣幽默,善良的人总是那么亲切和可爱。
今年是张红医生从医的第30年,他说:
“作为一名医生,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坚守自己学医本质的承诺。我们做医生之前都是宣过誓言的,应该对誓言无悔。”他还表示“我只是在特定环境下做了一件普通的事,千万不要以我为标准”。
事情发生后,为老人穿刺把针的肖占祥医生,受到了自己的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奖励10万元。
在接受了这份肯定和鼓励后,肖医生决定将这10万元奖励捐出,成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今后有社会义举的医护人员。
他说,“希望未来可以看到更多的医者,为着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奋不顾身、勇于担当,捍卫医学的神圣与光荣!”
世间最美的人,就是那些付出却不求回报的人。
肖占祥医生说:“我想我只是做了很多医务人员都可能会做的事,换个地方,我们还是医生,换个时间,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选择这样做。”
他还说,“要永远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
作为医务人员,救助危难之中的患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所有的顾虑与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
万米高空,有两位伟大的医生,一个负责穿刺把针,一个负责用嘴吸尿。
在危急关头,他用有限的工具制成救命装备,他毫不犹豫一口一口地吸尿液。
医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会害怕。
但在那一刻,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从医誓言的无悔,让他们义无反顾……
他们用行动验证了初心和誓言,诠释了医者仁心。
02
医学泰斗裘法祖曾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他也常说到:
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把病人当做自己亲人一样对待,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前段时间在陕西宝鸡,
医生许向东正在为一名85岁高龄病人实施一台手术。
病人麻醉后,护士接到电话,
得知许医生父亲在楼下ICU离世。
楼上与楼下,只一层之隔……
在确保病人安全后,许向东来到楼下,
仅仅看了父亲最后一眼,便立刻返回楼上实施手术。
事后,知晓此事的病人家属感动不已,连连向医生致谢。
许医生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每个医生都会这么做的,绝对不会放弃这边。”
我救不了我的亲人,但至少我还能尽全力拯救我的病人。在面对至亲和患者的两难抉择前,医生坚守了自己的专业精神。
作为医生,长时间坚守岗位,对自己、对家庭、对儿女都非常有愧疚感;
但是另一方面,看着病人重新露出笑容,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自己重新跳跃,医生的心中,也多了一丝幸福与柔情。
选择或许艰难,所以他们的信仰与坚持,才更让人敬佩。
03
肖占祥医生曾提到关于医生工作中的难忘经历:可能就是连续三天不睡觉,一直在夜班、手术……
其实,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医生都是这样工作的,牺牲自我的时间,奋战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
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常常能看到一位扶着手推车行走的老人。
她不是患者,而是医生。
她叫盛锦云,儿科哮喘界专家,85岁高龄,退休后依然坚持一线坐诊。
“我人在旁边,你说没号了不能看,我做不到”。
如今,85岁的她坚持每天看40位病人。
她说:“只要脑子清楚,我就看,能看好一个是一个”。
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张香桐先生曾说:
“黄牛虽老,余力犹存,霜染鬓华,壮心愈迫。”
一位医者,虽然年纪大了、老了,但在自己仍然有体力有能力去医治病人的时候,依然坚守岗位,不服老地奉献自己……
其实早在她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的时候,她就不遗余力地奉献着自己……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医学院毕业的盛锦云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研所,后来她又响应国家号召调到甘肃。
为救一名瓜农,她手术期间为其献血;
为救孩子,她曾用嘴帮食管堵塞的孩子吸出异物,徒手从孩子肛门里抠出堵塞物……
她说“病人如果能好,我可以把肉割下来!”
一份无私、一片真情、一份坚守,她奉献的是最宝贵的青春和毫无保留的关爱,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健康拥有者的安祥。
04
而有些医生,用生命爱着自己的职业,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也可能听不到一句谢谢。
2016年,一个20岁的小伙子,因为染上怪病,体重只剩30公斤,如同一具骷髅。
一检查,他的肺部出现了病变,左肺的1/3都没了,整个肺部密密麻麻都是窟窿眼子。
这病就连全国最好的医院也没辙,直到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的王澎医生出手,才查明这种怪病——马尔尼菲蓝状菌。
它是一种特殊真菌,会啃食人的皮肤、内脏、大脑和骨髓。
如果不是王澎医生及时地发现这种真菌,小伙肯定就被真菌吃掉了。
但他至始至终都没见过王澎医生一面,更不知道是谁救了自己的命。
作为医院的“特种部门”,他们并不直接接触病人,听不到一句谢谢,不被记住,就是王澎医生的工作常态。
她从业16年,每年救活上百人,最终却因为突发疾病,年仅四十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办公桌抽屉,里面一层一层码放着的,全是疑难患者的病原菌玻璃片。
她说,“这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两个命运相连的人,在现实生活里却没有一次直接接触。
就连他们所处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是割裂的。
可医生和患者的身份,让他们有了交集。
即使没有一句谢谢,我也要为拯救你的生命做出努力。
她用她无私而又伟大的热爱,扭转了小伙被真菌“吃掉”的命运。
05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句话,或许是对医生这个职业最好的诠释。
面对疾病,有时作为医生也感到无计可施,但我会尽力关爱你们。
有时,虽然无法治愈患者,但医生会努力解除患者的苦痛,给患者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在外界关注的更多的是他们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时,他们总是用职责所在来轻描淡写。
在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今天,这几位中国医生的事迹,引发了无数网友感慨。
无论是高空吸尿救人,还是老父亲故去依旧坚守岗位,亦或是退休后仍坚持坐诊……都在彰显着医者仁心。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可医生同样是血肉之躯,面对尿液也会有正常人的生理反应,面对亲人故去也会有悲痛哀伤……
医生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其实有畏亦有痛,只不过在履行天职时,毫不犹豫地把畏惧和私利置于身后。
“红完之后还得回去老老实实工作,默默无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报道,我们也不知晓他们的英雄事迹。但其实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是有很多伟大的医生,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奋战在生死瞬间……
中国医生的无私和无悔,毫不犹豫和淡泊名利,深入骨髓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治愈着你我的心。
即使我们的生命曾没有交集,但只要有了医生和患者这层关联,我就会义无反顾地出现,并拼尽全力地拯救你。
唐代诗人苏拯写过一首《医人》:“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致敬每一位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用仁心守护着我们的中国医生!
作者:半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花瓣志、国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