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28年,瞿洪平始终奋战在抢救生命第一线。 陈钧摄
高龄产妇,拼尽性命也要孕育一个孩子;被癌症折磨半生的老伯,历经多次手术依旧不灭对生的希望……
生死关口,他们都被送进了重症监护病房(ICU),而这,正是瞿洪平每日直面的临床一线。
“戏剧”“冲突”“奇迹”……你可以用一箩筐的词来形容这个“距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而作为上海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掌门人,瞿洪平带领这支重症“特种部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救命。
“你要过节,死神是不过节的”
1991年,瞿洪平大学毕业进入瑞金医院呼吸内科,工作四年后考研,开始接触ICU专业。彼时,ICU方兴未艾。“经济发展后,收治的重危患者人群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群预期寿命延长,如何让慢性病急性加重的患者获得扭转病情的机会,如何保障重大手术的顺利进行,都需要很强的生命支持技术与全新理念,重症医学科应运而生。”瞿洪平说,国外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这个专业,国内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建立了雏形,这是对生命更高阶的保障。
1995年,瞿洪平进入瑞金医院ICU工作。“在这里,没时间拖泥带水。”瞿洪平说,ICU的病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病情急,二是病情重。因此,ICU医生要有快速的判断力、执行力,能从纷乱的线索中快速找到疾病恶化的“线头”,治病过程犹如探案,ICU“神探”的本领在于又快、又准。瞿洪平还常说一句话:“要保持对患者连续的观察,节假日都不例外,你要过节,死神是不过节的,你放松警惕,它就趁虚而入。”
ICU在救命,但不仅仅是救命
“ICU,不仅仅是救一条命。”瞿洪平说。他与记者说起两个近期收治的病例。一例是初中女生,有抑郁倾向,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我要跳楼”后,迎来潮水般的嘲讽——“你怎么还不跳”。“网络暴力”将女孩推向了阳台,她纵身跃下,被送进瑞金医院ICU。几乎同时,一名男子因车祸也被送了进来,历经4次手术,保住了性命,但双腿被迫截肢。
“一个因心理因素导致身体伤害,一个因身体伤残可能引发心理问题。不解决心理问题,即便人救活了,后续还会出问题。”瞿洪平及时邀请心理科及社工介入。他说,很多病人在ICU内就应该开始康复衔接,这个康复包括肢体上的,更包括心理上的。
在ICU的岁月里,让瞿洪平直面最真实的人性。孕妇危在旦夕,老父亲在ICU门外默默抹泪;中年儿子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父亲的病情已无力回天,他说:“只要他在,我就还是儿子,就还有一种家的感觉。”
“ICU有时要做的,不仅仅是救一个病人,还要照护其家属,让家属与自己和解,过好接下来的人生。”瞿洪平说,在ICU,职业理性与人文关怀同等重要。
荒原探路,每一个病人都是鲜活的老师
除了投身医疗一线,瞿洪平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许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每次重大抢救,他都冲在救援一线,用精湛的医术同死神搏斗。作为感染防控专家,他还率先在国内成功探索出危重患者感染防控策略,带领团队推广这一感染防控方案。
瞿洪平目睹我国ICU学科的不断壮大,也在一线直面着ICU的新挑战——高龄夹杂着各种慢性病的患者、器官移植后的病人、历经多种抗癌治疗的肿瘤患者、红斑狼疮患者、长期血透患者等都出现在了ICU,这在上世纪90年代很难见到。“现代医学的进步,让原本活不下来的人活下来了,让原本不会长寿的人长寿了,而这一切给ICU带来巨大的新挑战。”瞿洪平说,重症医学科医生犹如在荒原上奔跑,没有现成的模版可参考,每一个病人、每一则病例都是鲜活的老师。
人物小传
瞿洪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医28年,他始终奋战在生命抢救的第一线。作为知名重症医学专家,他曾负责禽流感重症肺炎的诊治,也多次作为国家卫健委“点招”专家,奔赴四川抗震救灾、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现场,先后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上海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等荣誉。
作者:唐闻佳
图片: 陈钧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