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教授分享个性化医疗前景
3D技术打印器官缓解器官短缺难题,太赫兹技术辅助早癌发现……近日召开的首届“医工转换与健康产业融合高峰论坛”上,展现了医学、工学专家携手擦出的创新火花。
“个性化医疗将成为医学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教授分析,历经几千年、上万年时光,世间有了药物,这是第一次医学革命。显微镜、无菌技术、麻醉、关节镜等的出现,让手术治疗成为可能,这是第二次医疗革命。21世纪的再生医学的出现把人类带入第三次医学革命。
再生医学之下,人们借助3D技术可以打印出单种细胞、多种细胞、组织乃至器官。或许打印整个心脏还需要时间,但至少可以打一块心肌,这个心肌会跳。3D打印的股骨头给羊换了后看不出来是换的,羊能正常行走……戴尅戎院士称,
目前等待肝移植、肾移植、角膜移植的病人仅1%-4%得到满足,也就是说100个因为角膜不好失明的盲人,只有1-4个能获得角膜,重见光明,其他人等一辈子也没等到,“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等待器官的人越来越多,3D打印或能解开这个死结,未来10年、20年,再生医学将带来革命性变化。”
在他看来,再生医学的方向是大批量、个性化定制。生活中的“定制”已很常见,比如配眼镜。大批量定制也将进入医疗领域。美国评出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十大工业技术,位居第一的就是大规模定制,通过量体裁“医”,效果好,费用低,这是可期待的未来。
“医工交叉”成果不至于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教授就新型医用光学仪器与设备研究做了专题报告。他介绍,该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有五个:人工智能、光学人工智能,超快飞行翼光学、太赫兹科学和技术、超精密光学加工和检测、医用光学设备。每个方向都有医学应用,已与医生、医院合作。
比如,太赫兹影像与光谱技术可运用到肾脏病的检测,检查肾脏纤维化情况,也可用于脑胶质瘤、胰腺癌的检测。这是因为太赫兹对水非常敏感,不能遇水。而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水含量差别较大,据此可以通过太赫兹检测癌细胞。这已在很多肿瘤检测中获得验证。
庄松林院士团队还分享了已产业化的胶囊内窥镜,该技术已进入医保,全国已完成70万例检查,约700家医院在应用。
他还介绍了前沿光学科技在医疗诊治及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应用,该团队医工合作成果还有裸眼3D手术系统、超快细胞成像、微创超高成像、无创健康参数检测仪等,均在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及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
本次论坛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政府、学界、医疗行业等的300多位嘉宾出席。
今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发起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目标孵化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原创成果,培养一批具有医学和工学复合型能力的优秀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希望能围绕“医工融合走进智慧医疗新时代”这一主题,加深认识医工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努力搭建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终端服务平台,促进我国健康事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平称,医工结合是上理工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将牵手交大推进我国医工交叉事业发展,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