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医界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分辨医生毕业于哪里,看其用哪个手“打手术结”——老上医是右手,老二医是左手,但今后,这个小诀窍可能就不灵了,因为,复旦上医的学生和上海交医的学生在读期间将会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享、名师互聘等形式实现同质化医学生培养。
这一切,源于长三角徐徐展开的医学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打破医学院校“门户”,实现“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共享课程、协同科研”等全新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吹响我国“新医科”建设号角,今天,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该联盟集结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10所顶尖医学院校,中西医并重,目标以高水平医学教育赋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球医学创新高地,惠及民生福祉。
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酝酿多时,今日终揭面纱:其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联合发起,宣告将携手打造医学教育高质量一体化高地,为全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护航。
“长三角医疗的‘连接度’已非常高,以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在江浙多地已有‘走进长三角’的办医实践,当地百姓对上海优质医疗资源非常欢迎。”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作为联盟首任主席谈及联盟成立背景时说,长三角有30多所医学院校,各有特色,诞生了一批名医、名家、名院、名科,进一步聚拢智慧,服务民生,并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探路”,义不容辞。他尤其谈到,高质量医学人才是高质量医疗的“原动力”,医学教育质量的一体化、均质化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并非简单的“1+1=2”工程,联盟的协同放大效应备受期待。
“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该主动适应和对接当代医学新发展、健康服务新需求,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前瞻性的创新实践‘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卓越医学创新人才。”陈国强院士强调,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成立,是长三角医学高校共同探索和推动“新医科”建设,促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以创新、务实和有效的手段促进长三角区域医学创新人才同质化、一体化培养,实现联合创新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介绍,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下,该联盟将凝聚长三角区域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推进“四个一体化”发展,即医学教育质量提升一体化、项目平台建设载体一体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体化、制度保障改革创新一体化,建设卓越的区域医学教育协作网络,承担全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先行者”使命,促进医教研整体提升,推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十家医学院校同日发布《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上海宣言》,宣布联盟将启动四方面的主要工作:
第一是凝聚智慧,创新共建,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通过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建设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联合培养体系,规范医学人才培养标准,推进名师互聘、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共建培训基地等,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医学生培养的路径;
第二是融合发展,成果共享,深度推进医学创新高地与医疗合作平台建设,实质性推进联盟内各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相互兼聘与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通畅流动,强化原创性成果共研,联手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通过完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区域医联体模式,进一步深化区域医疗卫生合作;
第三是开放共赢,协调共进,统筹推进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协同推进项目“四个一体化”,实现医学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实时分享、远程互动和深度融合;
第四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探索推进中西医并重发展路径建设,把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理论及人文精神相融合,探索中医药与西医药学并重发展的理念与路径,培养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和创新人,探索中医药研究规律。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与会并谈到,上海医科优势明显,有六所医学院校,11个医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上海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率先探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上海模式”获国家卫健委充分肯定,已在全国推广,希望新成立的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成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为“健康中国”和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等作出更大贡献。
长三角高等医学校(院)长高峰论坛同日举行,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以及十所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医学教育话题进行专题报告和高峰对话。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