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副院长丁罡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人们已习惯把医生比作“白衣天使”,喻为“生命的守护者”。而在丁罡看来,医生更像是个导演。倒也是,如果把一次次诊疗或一次次手术看成“一部部艺术作品”;医生不正像导演那样,是“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作为医疗副院长,丁罡还是个担任着多重角色的“导演”。
精准治疗决定“剧情发展”
“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面临的抉择,也无情地凸显在那些绝症患者面前。不同的是,他们往往已无法自我定夺。身为著名肿瘤病专家,丁罡每每被这些患者渴求生存的目光所灼痛,每每陡增起责任感和急迫感。他明白,只有精准再精准,这将直接决定患者医治过程的“剧情发展”。
镜头1
一位年轻女患者昏迷高热,10天内病情迅速恶化,送进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另一家三甲医院诊断她为晚期脑肿瘤,发出病危通知。丁罡接诊后,却对之前诊断表示疑问。2天内,他接连请来7位各领域的专家对患者展开大会诊。公共卫生传染病专家卢洪洲“改判”病症,诊断患者为“艾滋病合并钩虫病感染”。转院做针对性治疗后,年轻的生命随即得救。
这种多学科联合会诊+个体化诊疗的方案,也正是SIMC的特色和优势;丁罡他们在国内首创了“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并牵头上海16家三甲医院的相关专家构建疑难杂症的会诊平台。
镜头2
面对一位被诊断为晚期肺癌伴胸水的著名画家,丁罡建议再做一次肿块穿刺。画家在香港工作的家属不理解,认为患者在三甲医院已做过穿刺,被确诊为晚期肺癌,再穿刺只能陡增患者痛苦。画家本人却用充满信任的目光看着丁罡,愿意配合再做次穿刺。结果发现是患者13年前的早期乳腺癌术后复发,属罕见的临床病例。经内分泌治疗一年后,患者肿块完全消失。
在丁罡看来,精准治疗需要医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那些已经“铁板钉钉”的晚期癌症患者,同样可以整合手术、介入微创、化疗、分子靶向等方法,给予个性化诊疗方案。
镜头3
一位患肺癌的老人前来诊治。陪同的女儿说,已在多家医院就诊,医生们都认为做病理穿刺有风险。丁罡看完CT明确表态,可以做肺穿刺和相关病理检查。经过四个月后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患者肿瘤明显缩小;PETCT之后进一步检查时,发现癌症完全消失。患者女儿这才发微信给丁罡说出实情:“您第一次看片就说‘我以为有多难,没想到就这么点难度,谁说不能穿刺啊?’就这句话,我们铁定心让老爸在SIMC治疗。当时我说是个小医生说不能穿刺,其实咨询了8个专家都说不能穿刺,要做支气管镜。真希望中国的医疗有更多像您这样艺高胆大又有慈悲心的专家。”
真相大白后,丁罡颇为感慨:“其实,肿瘤患者特异性高,肿瘤治疗模式多,患者及家属在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因此倡导‘协商式问诊’,像导演为演员讲戏那样为患者分析各类疑问,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让患者及家属真正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去。”答疑、沟通、让患者和家属互动参与……这让人想起特鲁多那句格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SIMC这家全国最大的平台化非公立医院里,丁罡他们还首创了一种叫“5H”的关爱服务模式。
营造“5H”的“氛围效果”
作为医疗副院长,丁罡常与同事们考虑着如何设计好医院这个“大舞台”,如何营造温馨环境和服务来满足需求,怎样引来患者们更多的互动和愉悦……这一切,都被融进了“5H”的医院服务管理新方式。
“其实,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建院之初,就引入了新加坡‘3H’(Hospital)专业医院技术服务、(Hotel)五星级酒店式礼仪服务、(Home)家庭式温馨服务的理念,这也是国际公认最先进的服务理念。在以后的发展探索中,我们又逐渐融入自己医院的特色,‘3H’升级到‘5H’的服务理念,增加了用心周到(Heart)的细节服务、和谐愉悦(Happiness)的诊疗环境,由此助推着医院细节化人文关怀。”丁罡他们引以为豪的这一“5H”模式,已荣获上海市卫计委“医疗服务品牌”称号。
“人们越来越明白,医学更是人文科学。我们因此一直在探索,医院怎样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和谐信任愉悦的就诊环境。我们以‘医术治疗身体、艺术疗愈心灵’为主题,倾力将SIMC打造成全国首家艺术型医院。”如将丁罡这番话作为画外音,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特写场景——
特写1
医院肿瘤门诊的墙上,“生长着”两棵色彩绚烂的大树。在慈善基金会下设的 “SIMC 专项基金”,催生了左面那棵公益爱心树。每当有热心人向医院公益基金捐款,树上就翩然飞出一只蝴蝶;右面那棵是生命长青树,每有患者康复出院,树上就飞上一只写有康复者姓名的蝴蝶,长青树上如今已有上千只彩蝶,萌生出勃然生机。
丁罡每次来到“树”前,总会精神大振,充满愉悦;疲倦劳累什么的随即云消雾散。在他眼里,那满树蝴蝶如同张张笑脸,他似乎听到生命在歌唱。
特写2
一条50米的艺术长廊,成为SIMC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廊开幕那天,美国画家Alan捐赠油画《南海群岛风景》进行现场拍卖,最终由丁罡以14000元拍得。拍卖款当即汇入“SIMC 专项基金”,油画从此挂在了医院走廊上。就像《南海群岛风景》一样,艺术长廊作品的共同主题,是画家们对地球、生命、自然以及家人的爱。
艺术显示了独具的疗效。在艺术长廊里,一位 13 岁患者的心理逐渐平静,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治疗,鼓起信心勇敢抗癌;在艺术长廊里,更多焦躁变不安的患者得到了心理舒缓。据医院品牌总监顾倩介绍:艺术长廊至今已举办了三期主题画展,迎来上千参观人数。根据患者不同的艺术兴趣,医院还给予音乐、摄影、手工、阅读等方面的欣赏和互动,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丁副院长一直在推动‘艺术疗愈心灵’的实践,他追求的是医学与艺术的完美交集和融合。”
聚焦“桥墩”的重头戏
在几次讲课中,丁罡都会展示这样一张PPT:画面上,是一座挺立在汹涌波涛中的跨海大桥,他要人们关注的,是桥下那些严严实实的桥墩。他要形象比喻:“没有这些桥墩,整个桥面就会垮塌。而我们医院的学科建设,就像这些桥墩。”
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医院,从闹市到海岛,从公立到民营,丁罡也算“玩转”了各种体制和模式的医院。如用蒙太奇手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组合镜头:
——在上海三级医院中唯一一家县级医院的崇明县中心医院,作为派遣专家,丁罡正在探索基层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国家卫生部设立“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这里成为上海地区首批中唯一的一家;
——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丁罡以解决郊区居民“看病难”为核心,不仅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在全国最早建立起以一家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的联合体模式;
——在中国首家高端私立医院SIMC,丁罡与同事们首创了“5H”新型医疗管理服务模式,开设出国内最早的医生多点执业平台;以“医师多点执业”为主的1.0版本,被他们创新升级为“国际化、专业化多维度医教研管全面发展”为主的,2.0版本的平台化管理模式……
同样在讲课中,丁罡还喜欢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的这段话:“一场新的经济竞赛已经开始,未来会脱颖而出的新赢家,将是能够抢先领悟新游戏规则的个人、企业或国家。”作为“玩转”多家多种模式医院的“过来人”,丁罡深切“领悟到新游戏规则”:像SIMC这样的私立医院要“脱颖而出”,要在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大舞台上成为“新赢家”,必须有像桥墩那样坚实的学科支撑。
为了夯实“桥墩”,他与管理团队探索创建出私立医院学科建设的新模式;作为医学专家,他与肿瘤诊疗团队参与系统性课题研究,在国际上率先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对肿瘤患者进行智能化管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验证“神经→肿瘤”假说……显然,当这些课题研究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的同时,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在学科建设中,也就站到了同一个平台上,拥有了相同的地位。这时的丁罡,还真像作品得到了观众认可的导演,感到一种莫大的欣慰。
名医简介:
丁罡: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肿瘤学博士生导师,卫生管理硕士生导师,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 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感觉与运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疼痛转化研究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社会办医分会副会长等。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收录21篇;授权专利共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1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以课题负责人获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基金课题3项。“973”课题骨干。当选上海市卫计委重点专科肿瘤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获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十佳医生提名奖等荣誉。
作者:沈惠民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