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
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从初出茅庐到行业领军,从医疗前线到一校之长,40年投身改革开放澎湃浪潮的倾情奉献,40年“健康促进,追求卓越”的孜孜追求,无论是在核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还是在医学教育改革与探索中的勇于突破、创新发展,黄钢始终怀揣“健康促进”情怀,每一步都坚定从容。
他曾创下多个国内首次
从医几十年,长期从事分子核医学研究、转化和临床应用,除学术方面取得丰硕成绩外,黄钢高度重视临床研究向应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工作,在这些方面,他曾创下了多个国内首次。
由他引进的SPECT/CT、PET/CT先进分子影像技术,是国内首批、上海首批分子影像仪器。投入应用后,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及成本效益分析,系统总结了能够指导PET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科学地规范了PET应用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的标准;基于此,他主持和组织制订了我国《临床技术核医学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核医学诊断与治疗规范》等,以正式的行业规范和指南的方式促进了国58从银蛇奖到内PET显像技术的规范应用。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肿瘤标志物免疫临床技术的研究,并通过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式,研制出时间分辨荧光-POCT定量快速诊断系统和光激化学发光均相检测系统,开发并探索了具有国际领先的新型标志物及其检测试剂盒,全面实现了仪器和配套试剂的国产化,极大地促进了TRFIA技术水平在我国的提升和临床普及。
为建立一种简单、重复性好的呼气试验优化方案,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13C呼气试验测定技术的研究,积极投身到推动这项技术在国内的临床应用与延伸中去,目前年检查量超过3万例。
除了在诊断方面获得的一系列突破外,黄钢在肿瘤治疗方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国内,他首先开展的核素靶向治疗技术的转化成果已初见成效。其中,32P治疗腹水、89Sr治疗骨转移癌的相关研究成果曾获2004年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的临床规范化研究曾获上海市三类新技术准入和上海市申康适宜推广技术项目立项。
作为上海健康医学院的院长,他更加重视应用的转化研究,为引领打造共享科技平台,培养科技人才,成立协同科研中心,实现资源、成果、创新思想共享,他仍在不断继续着新的尝试。“上海市高校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已成功获得上海市教委批准。“校企医三位一体-打造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名单,医学影像技术获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他希望通过一流引领专业及高原学科建设,将分子影像打造成上海乃至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并以点带面辐射支撑相关学科与专业的建设,衔接行业的发展。
“没有周末只有星期六、星期七”
2015年,为优化整合上海医学类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上海经济转型与健康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一所新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副院长黄钢担任首任院长时,在更多地思考:上海已有多所著名的医科院校,我们应该另走一条路,创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及医学相关类的、高水平应用型的医学院校。
思路有了,如何落实呢?一场接近专业革命的改革在黄钢的带领下有序地展开了。
上海健康医学院由3所大专高职类院校组成,由于侧重点不同,3所学校的工作模式很不一样。忆起建院之初的情况,黄钢说道:“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对问题的认识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虽然不存在谁好谁坏之分,但在对待具体问题上却会因习惯及59大师风采工作模式的差异引起一些激烈的争议。”因此,建院后如何融合、转型便成了作为学院“领头雁”的黄钢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建校伊始,秉持人尽其才、努力进步的发展理念,黄钢以“没有周末只有星期六、星期七”的工作强度,在质疑声中带领全院向前跑,熬过“备受刺激和折磨”的3年,在学院发展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基本解决了学院融合和转型的问题。目前,健康医学院已有13个本科专业,影像医学技术专业已颇具特色,影像医学技术在全国的专业排名也已进前十。学院同时开始了研究生的联合招生与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学分互认等国际交流。据统计,仅2016年一年学院就取得了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奖项共102项,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22项,二等奖38项。这些佳绩的取得无疑成了学院坚持应用创新这一办学理念取得实效的有力证明。
“医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谈到健康医学院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很多值得说的地方,但黄钢最爱分享的还是他们原创设计建设的信息化解剖室——基础医学器官系统互动学习中心。
“我搞了10多年教育,特别能体会学生学解剖的枯燥和痛苦。就想,孩子们喜欢玩游戏,为什么不能把游戏引入学习中呢?”黄钢介绍。有此想法后,他用了1年时间,从解剖室区域划分、答题流程、设计风格挨个琢磨,并请了设计师,按照他的想法和理念进行设计,前后总共改了100多稿,终于建成了现在的解剖室。
解剖室投入使用至今已接待了100多家学校前来参观。“绝妙的学习活动中心,之前从未见过类似设计。”这是来访的许多领导和院校参观完解剖室后常常会发出的感叹。
黄钢希望,通过解剖室虚实结合的互动学习方式,能将枯燥的“教”转变为有趣的“学”,将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习”,将记忆的“知”转变为拓展的“识”。“老师通过学生的答题结果,了解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而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可以直接跳过,这样既保证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又将课时大幅地压缩,随之而来的是讨论与实践内容的相应增加。学生们学得开心了,紧接着效果就出来了。”黄钢自豪地说。
其实,早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职时,黄钢就对教学改革进行过一系列的探索。
在获得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项目“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黄钢与复旦大学合作,作为第四完成人参与到了这次探索中。该模式已在上海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临床医师,在全国也已成功推广应用。
2005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开始培养八年一贯制本硕博连读的临床专业学生,黄钢就积极探索“模拟医学平台结合示范病区,构建全面提升学生临床能力的新教学模式”,该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此外,他创新医学教育理念,发起成立中国医学模拟教学联盟和中国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倡导将智慧医疗的先进理念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模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将PBL教学法植入课堂,营造情景式的互动教学。针对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创新构建了能力成长与价值提升的PRICE教学模式。因工作需要岗位变迁,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黄钢又提出具有上海健康医学院特色的“实践+人文”双螺旋DNA育人理念,以实践教学和课程改革61大师风采为突破,全面启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护紧缺人才。
“医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医学院培养出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术,更要拥有温暖情怀及高尚医德。”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医学人文的研究与探索。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工作期间,他率先推出并亲自承担一门新课“名画中的医学”,通过“解剖”西洋画培养学生医德,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唤醒了国内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的重视。来到上海健康医学院,他又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打造“叙事医学”和“悦读润道”等文化品牌,为广大师生创建了自由、宽松、优雅、舒适的高品质文化空间。
黄钢在工作中经常喜欢这样一句话与同事共勉:“唯一就是第一,我们要创造唯一。”
名医简介
黄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核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华核医学会第九届全国主任委员、第六届上海市核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上海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当选亚大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候任主席、亚洲核医学院院长等。已发表研究论文361篇,其中SCI论文百篇;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临床应用指南和规范;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统编或人卫社教材27册。曾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管理十杰等荣誉。
作者:李兆伟 袁蕙芸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任荃 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