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王翔)12月16日,龙美术馆首位女性艺术家大型个展“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即将举办,“2017雕塑年”将在向京创作生涯跨度逾20载的精彩作品中收官。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向京的五个主线创作系列:“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这个世界会好吗?”(2008-2011)、“S”(2012-2016)以及一组名为 “我看到了幸福”(2002-2010)的架上尺寸作品,在2016年首次亮相北京之后,更多的作品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首次露面,这也是向京自1995年中央美院毕业之后规模最大的个展。
龙美术馆(西岸馆)富有挑战的巨大的清水混凝土伞拱空间,艺术家跨越21年的作品,如何结合?如何再次吸引我们的观看?龙美术馆首次将一层、二层以及阶梯式主展厅结合举办一个展览,并前所未有地修改展厅入口,为的就是和艺术家一起,构建她准备了21年的精神花园。
展览中,向京以空间作为重要命题,阶段性创作的文献脉络不再是观者进入作品的唯一路径。被打破时间线索的作品,期待在全新的空间里与观者相遇,观看的主体交付给每一位观者,观者的身体将会成为丈量艺术与空间的真切尺度。向京认为,“观看”不仅是对外部的观看,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审视。艺术家期待艺术回归到属于不同观者的身体感知,回归到展览现场的魅力。这,正是向京反复强调的艺术“可感知性”——那在文本阐释之外的自足意义,这也是现场对于艺术自证的重要价值。艺术之镜,此刻映照出的,是观者的内在:对于每个人生命中的隐痛与欢愉,没有人可以替我们看到。
3600平方米的空间,21年艺术历程,100余件作品,不依靠高科技,打开你的身体,进入艺术,进入你能感到的不安,和安宁。展览开幕之际,向京21年的创作全集同步首发,带来与展览不同的阅读路径。全集包括作品集、文献集、作品集别册,其中文献集收录了数篇首次发表的评论及对谈文章,作者包括范景中、戴锦华、乔纳森·费恩伯格、米歇尔·康·阿克曼等。
关于向京
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向京20余年的创作历程是观看中国当代艺术变迁的一个独特维度。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问题先行是向京的工作方法,但她在业已被边缘化的写实雕塑语言里,在个人化塑造、雕塑着色、玻璃钢材料的使用这些语言建构上,都做出非常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当代性实验。
自1995年毕业,向京又迁居上海10年,在中国当代艺术置入世界秩序的背景下,从身份、身体这些当代艺术命题里,确立起她独特的艺术语言。2009年回到北京,凭借“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新突破,让人看到一个渴求自我超越的当代艺术家的范例。在2016年首次亮相的“S”系列中,向京引出了“多元的主体”、“权力机制下的关系”、抑郁症、记忆的反观和重组等命题,在文学化结构中找到语言的营养,从叙事走向了蕴含对当下人性危机的隐喻,在具象雕塑的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向京曾在众多机构举办个展,包括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年),香港立木画廊(2015年),台北当代艺术馆(201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2012年),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08 年)及上海美术馆(2006年)。向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挪威、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等。她的作品被重要国际机构收藏,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龙美术馆和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Chazen艺术博物馆(Chazen Museum of Art)。